<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 一曲清脆的"笛声"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qiuchunlin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qiuchunlin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6/01/18
文章: 345
来自: 中国湖北
积分: 1403


文章时间: 2007-3-30 周五, 上午12:05    标题: [原创] 一曲清脆的"笛声" 引用回复

一曲悦耳动听的清脆“笛声”
——序易恭美散文集《横笛轻轻吹》
●邱春林


最初认识易恭美很偶然。记得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春。那时我刚刚出版第一部综合性文学作品自选集,易君也刚刚从外地调到咸宁温泉体校任教,因酷爱文学,便问到了我当时工作的外经委办公室。他以十分谦逊的态度与我探讨文学创作。我却有着“初出茅庐不怕虎”的味道,毫无顾忌且显得不无张扬地与之高谈阔论。还不知是否有伤老易的自尊心呢!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一晃十五、六年过去了。有心钻研文学创作的老易,不仅整天忙乎于教学,不仅忙乎于从体育中专合并到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转轨,而他却还是挤出时间,相继结集出版了诗集《弯弯树》、散文诗集《红土地》和随笔散文集《青橄榄》等多部文学作品;与此同时,还精心编著了《议论文写作》、《语文应试技巧》、《实用普通话教程》以及硬笔书法、健身指南等青年学生的辅助教材,这真是难能可贵的啊!

《横笛轻轻吹》是老易即将问世的又一部纯文学性散文集。当他揣着已编排好的书稿清样,来到我现在的工作单位找我写序时,我虽然没工夫细读书稿,但仍然被他酷爱文学创作的精神所感动,不得不应允下来。大致花了一周的空余时间,粗略看了一遍清样,莫不在易君书名的引导下,尤如从一篇篇散文中听到了一曲曲悦耳感人的清脆的“笛声”——

首先是“吹奏”的技巧。我认为散文有它自身的特殊规律,即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在把握这个主脉的基点上,还必须以真情实感,通过独特的抒情手法或叙述方式,描绘形象、构成意境、表达思想。这里要是用“笛子”的旋律来表述,那就是“吹奏”的技巧了。我们从书前的目录可以看到,全书共分为六辑,一目了然,依次是“散文诗笺”、“往事散忆”、“旅游散记”、“大理散笔”、“民间散墨”、“纪实散文”。再从技法上看,亦颇见功力。这里只从开篇散文诗《心中的风景树》里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其描述的“春之缘”,无不被“满世界的雪”在“和谐、甜蜜、希望、纯净中纷纷扬扬”,而其“脚下咯吱咯吱的踏雪声”,则“明明是春天里阳光与阳光碰撞的声音……”写到“夏之恋”时,笔者的“心则在春天的鸟翅上悬着”,而自然界“苍绿的枝叶”却“潇潇洒洒舒卷自如”,无不“衬映着一方纯纯的薄薄的淡淡的蓝天”。放歌“秋之思”更是一幅动人的景色:“谷子熟了,黄了,大片大片地厚积着、铺叠着,熏风拂过,沙沙作响,起伏荡漾……”

其次是人生的“颤音”。“颤音”是吹笛者的一个关键技巧:若吹不出“颤音”,则不可在大庭广众中一展乐技;“颤音”吹得不好,则如邯郸学步,令人发指;只有会吹“颤音”的高手,才能使笛声更加优美动听、荡气回肠。吹笛技法如此,写散文的奥妙莫不如此;笔者只有通过用散文的技巧,闲熟地描述人生的波澜起伏,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然后攀到辉煌的顶点,这样的散文才能真正达到艺术效果。易恭美这部散文集第二辑中的《横笛轻轻吹》,勘称全书中的力作,这可能也正是以此作为书名的缘故。这篇散文共分六部分写成,也就是笔者用自己“心爱的竹笛”,十分感人地“吹”出了其坎坷的人生途径:儿时在湘南一个叫“高田铺”的村子里,跟着能吹民间唢呐的父亲初学竹笛,从而在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每日都传出“悠扬的笛声,驱赶着全村人奔波的疲惫,滋润着全村人清苦生活”;在十余岁的少年时代,又凭着竹笛当上了学生班长,成为小学和中学生的娇娇者;步入青年后,他还是凭着一杆竹笛的才气,在湘南老家当了十余年民办教师,而后自学成才考起邵阳师范,继而又独闯云南大理担任中学骨干教师。80年代末又携妻带子来到鄂南咸宁市应聘执教,从而夫妻双双便献身于这片热土,在辛勤的园丁岗位上建功立业。这篇散文中看到老易一步步走来的身影,尤如听到他清脆的笛声一样优美嘹亮。

再次是文笔的“花舌”。笛子的“花舌”、“双吐”也是不可或缺的管乐技巧。从《横》全书来看,文笔之流畅、之优雅、之民俗化亦如笛技之“花舌”,甚至让人过目不忘。这里不妨撷取中篇纪实散文《山月西沉》中的几则句子:如反映农村“吃大锅饭”时期的体制,用的是顺口溜的大众语言:“要想够吃家不衰,多生娃娃多削筷,分得多来饱的快,胜过天天出工挖土块。”反映农民秋收驮运队心舒腿快的“农家乐”情境,便以男女山歌对唱的形式表现出来:“郎吆青马妹赶骡,核桃驮到金宝罗,再驮百转不知累,爱听小妹把歌和”;“口唱山歌吆着骡,鞭子一挥好快活,只要郎心合妹意,不怕驮到月西落”……还有一些民间谚语也用得恰到好处。如比喻荡妇“两边月”是个“过河丢拐棍、病好打太医”的无情之人;描写痴郎“姚钱树”则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在跟地痞“腊里头”画像时,却用妇女之口相讥:“八十岁的老翁还穿什么开裆裤,缺牙豁嘴的老倌还嚼什么干炒豆”;在反映村主任公正处理恶人先告状的态度时,则用“母狗不摇尾,雄狗不进窝”而“一碗水端平”了事端。像这些朗朗上口的绝妙句子,信手拈来用在散文里,没有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是很难做到的。

最后是生活的“荡声”。笛技的高深不在吹笛时嘹亮高亢,而是在收笛之后仍荡气回肠。我先睹为快读罢《横笛轻轻吹》文集,亦非读时的感动,而是掩卷之后,仍有些许故事、些许人影在脑海里留存,甚至挥之不走。这恐怕才是书集作者的高明之处。仅以书中第二辑《学木工》为例,其人其事便在我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烙印:该文描述的是作者本人儿时暑期学木工手艺的亲身经历。那是在“饥荒饿不着手艺人”的祖训下,父亲请当地“马半仙”择了个黄道吉日后,领他去向一位精瘦的老头儿拜师学木工。这位老师傅个不高、背稍驮、额头宽、络腮胡,可在传授技术时,便是一边抽烟,一边高声大气地讲述做木工的基本经验和操作事项。他起初学解方条,看似容易做却难,他把师傅弹好墨线的厚方木端起来,平放在木马上,拿起锯子,拨直锯片,绷紧锯弓绳,对准墨线,满有把握地锯下去,却人用了劲,锯齿偏离墨线,反复多次也锯不好,锯路总是在忽左忽右地蜿蜓蛇行,不成直线。这时师傅又严肃授教:“解、砍、推、刨,都要依墨线而行,懂吗?”师傅说着,随手拿起一根木条夹紧做示范。教他解方条要站成“金鸡独立”的姿式,右手提锯,上下推动,用力均匀,久站不移;教他推刨的姿势,尤如做操的“冲拳运动”,两腿前弓后直,侧身顺推,脚底落地生根,身体前冲后仰……仅只一个暑期,易恭美便学会了这套养身的木工手艺了。象这样难得的感人故事和典型人物,书集中确有不少。我相信,只要细读这些文章,便会使大家能够从中受到某些启发,某些启迪或某些教益,这便是书集的成功之处了。

当然,易恭美的这部散文集,要是从高从严来苛求,也还存在些许不足:如整体结构不大紧凑;部分题材缺乏提炼;有些篇幅布局不尽合理;少数文章修辞锤意不够等等。一发不可障目。总起来说,《横笛轻轻吹》一书的问世,为鄂南文坛的春天增添了新绿。我深信,通过作者辛勤的浇灌与努力培植,一定会培育出更加出类拔翠的繁枝茂叶来,它将会在鄂南文学之林撑起一片更新的缘荫!
是为序。

2006年6月3日匆写于咸宁温泉荀阳书斋

_________________
规者文之根 德者才之帅____请点击"荀阳文学博客"交流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qiuchunlin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qiuchunlin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