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寻一片历史的空间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谈古论今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李兴濂

会员等级:4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5/11/09
文章: 41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1772


文章时间: 2005-11-09 周三, 下午7:18    标题: 寻一片历史的空间 引用回复

寻一片历史的空间

李兴濂

走进东林书院,我感觉走进了一座神圣的殿堂。心境不像春游芳草地,秋步花月下那般轻松。我的整个心绪被浓缩成两个字:凝重。我不是观花看景,而是在寻找一片历史的空间——这里是与一个天崩地解的历史大时代,与一代文化精英的探求、呼喊、抗争和彪炳千古的气节,与一场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改革壮举和悲剧维系在一起的。
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市旧城区东门内,创建者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的掌门弟子龙图阁直学士杨时。元代书院荒废,改名东林庵,周围遍植桃花,成为供人游览的风景区。明代著名学者顾宪成出资修复旧制,为书院首任山长,并在此聚众讲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书院改为东林学堂,后经战乱,1947年修复,1957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林书院是宋代我国江南地区重要的理学传播中心,又是明代东林学院主要讲学之地。支撑书院传统文明的有两大精神支柱,一是民族思想文化的内涵,一是古代文人的人格力量。
在理学思想的传播上,东林书院是一座举足轻重的桥梁,而杨时便是这座桥梁的建造者。儒学到了宋代,便发展成为儒、道、佛互相渗透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之间,地距千里,人隔百年,二程居河南洛阳,朱熹乔居福建建阳,理学南迁,杨时是当之无愧的播种人。杨早年受业于二程,学成后在无锡讲学,后又南下福建讲学数十年,朱熹为其三传弟子。朱子能在二程理学上有所发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理学的播火者杨时功不可没。他是洛学的传人,又是闽学的鼻祖。关于杨时求学,还有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至今相传,成为佳话。《宋史·杨时传》载:"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自此,程门立雪便专指尊敬师长之意。据说程颢闻此事,也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元代诗人谢应芳在凭吊杨时祠后,遂题诗赞颂此事:"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载道归东南,统绪赖不绝。"钱伟长先生因此也为东林书院大门题联曰:"此日今还在,当年道果南。"当理学南迁之时,受业者云集,江西抚州又涌出了陆九洲、陆九龄与陆九韶兄弟三人,并称"三陆子之学"。
数百年来,给东林书院带来较大影响的另外一个原因,便是它不屈不挠的人格精神。 书院后面的依庸堂内有一副历史名联,为明代书院主人顾宪成所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982年,在"文革"中与邓同时被打成"三家村"的廖沫沙亲临书院凭吊,在深情的怀古与怀友之中,挥毫重书了此联。正是这小小书院,正是这群彬彬弱质的文人,给柔靡委顿的晚明史平添了几分冷峻之姿和阳刚之气。他们在这里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在风雨飘摇中为一片晴朗天空而大声疾呼;他们躬身实践,高标独立,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于万马齐喑中开启了明清实学思潮先河,其品质与气节成为中华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官至吏部郎中的顾宪成失意于朝,遂被革职回到家乡无锡讲学。三十二年(1604年),他倡议并经官府批准修复东林书院,并与弟弟顾允成及左都御史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钱一本、薛敷教等人携手办学,时称"东林八君子"。学人来自全国各地,不收学费,提供食宿,办学以联系社会、关心国事为宗旨。一些学者从北京、湖广、云贵、闽浙等地千里趋附,他们乘着一叶扁舟,餐风宿露,颠沛荒野,历经一两个月赶来,似乎全中国的政治中心不是寡人的金銮宝殿,而是东林的熙熙学馆。一时间,学子云集,多至千人,令朝野为之震动。于是,此举遭到了权贵特别是阉党恶首魏忠贤等人的嫉恨,遂被篾称为"东林党"。就在顾宪成逝世13年后,朝中支持东林党的大臣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上书弹劾魏忠贤,不想却成了阉党镇压东林爱国人士的导火索,杨左等5人被捕入狱,并在各种酷刑下惨遭杀害,东林书院因之被抄毁,高攀龙亦被迫在家中投池自尽。凡是认为在朝中是东林党人或是与东林党人关系较近的人都被免官、放逐或杀戳,受牵连者达千余人。"野火烧不尽",东林党人的斗争精神从无锡传到了苏州,当锦衣卫缇骑(特务人员)在苏州逮捕周顺昌时,苏州人民纷起反对,当场打死1名缇骑。巡抚毛一鹭逮捕杀害了颜佩韦等5名居民。后苏州人民为了纪念将他们合葬于虎丘,东林党的后期主将复社领袖张溥特为5人撰写碑文。三年后,崇祯帝朱由检即位,除掉魏忠贤及其阉党,为"东林党"的官员们恢复了名誉,一场倾动朝野的历史大冤案才得以昭雪。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孔子的64代孙孔尚任创作出了名剧《桃花扇》,其中《骂筵》一场借金陵"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之口,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重新用,断不了魏家种。"曲词讴歌了东林党人勇于为民请命不为恶势力所屈的气节人格,痛骂了马士英、阮大诚等狼狈为奸的误国奸臣。 在"东林五烈士"中,左光斗的故事尤为感人。左因支持东林党人而下狱后,在毒刑下九死一生,他的爱徒史可法花了50两银子买通狱卒,才得以到狱中看望他,见他腿上肌肉腐烂露出了骨头,面部被烙铁烧烫得不可辨认,史可法跪下身来抱住老师的腿泣不成声。左光斗从哭声中听出是史可法,便厉声骂道:"你这个蠢才,国家已被他们遭踏成这个样子,有许多事情等你去做,你这不是送死吗?将来的事业由谁来干?"说毕举起镣铐便打。史可法深深理解老师的用意,志士当以国家民族为重,不能轻作儿女啼。后来,他不忘师训,指挥千军万马抗击清兵,终于在扬州以身殉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可法还是东林精神感召出来的民族英雄。
徘徊在东林书院中,我在每一寸土地上寻觅,泣血的心灵在东林人的遗迹上寻觅,我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忧虑与说不出的惆怅。 在长方形的泮池边,我看到了两株火红的枫树,枫叶经霜愈浓,这正是东林党人在恶势力的摧残下不屈不挠品格的象征。“纵然伐尽林间木,一片平芜也号林。”这里是一座人文宝库,蕴藏着最价值连城的人间瑰宝。东林前贤在血与火中支撑起属于他们的一片天空!他们闪光的思想与不朽的精神己汇入整个民族精神的长河,照亮了世世代代人的路程。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李兴濂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谈古论今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