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核桃树下的王蒙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人间有味是清欢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柴福善

会员等级:3




加入时间: 2006/10/11
文章: 113
来自: 中国北京
积分: 264


文章时间: 2006-12-07 周四, 下午5:40    标题: [原创]核桃树下的王蒙 引用回复

核桃树下的王蒙

柴福善



王蒙,我景仰的作家。见到他,是在燕山脚下,他的山里人家。那是一道山洼,三面环山,独南面豁缺,敞向太阳与蓝天。村边有条小马路,一端通向山外世界,一端通向燕山深处。这马路有曲折有坎坷,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如一根磨毛的麻绳,小村恰是随意挽的一个绳结。其实,小村不过三二十户人家,王蒙的家,坐落其中,墙挨墙,脊挨脊,不显山露水。山外的风雨一时吹落不到这里来,山洼有大山遮掩,会生成自己的的小气候。我不晓得他几时来这里的,并精心构筑了心爱的家园。院里一棵核桃树,他指着说:“打我住进来,这核桃树就猛长。”想来,一定是树借地缘,也借人缘吧。而今核桃树已尺把粗细,枝杈伸张,亭亭如盖,荫蔽大半个院子了。

平时,他只要在京城,就一定会来这里,即使远在异国远在他乡,心也时时惦念着。回来,一打开那扇门,一走到核桃树下,无论春雨夏蝉秋风,总使他遁入一种境界。“独坐深山忆旧时,心如明月笔如痴”,一人静静地坐着,没有任何尘嚣纷扰,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悠悠思絮,便从心灵深处泛起。组诗《乡居》,写明月山后小憩而满天发光的星星;写有时流在石下,有时流在地上,沥沥潺潺溪断水仍连的山泉;写即使被山风劈成两股,也会再长出新的枝青叶绿的树;写垂下头来准备多年,请风尽情弹奏的风铃;写与他拉家常的小姑娘。尤其在《蝈蝈》中他写道:

试图去捕捉,/他不逃遁,/只是唱着,唱着, /即使落入手心,

/ 歌儿也还没有唱完。

这些作品,明眼人一读,就读出一定是在这里写的,一定写的是这里,借助有形无形的意象,融注沉思默想,抒发几十年的人生情怀,展示丰富多彩的心灵自白。是这里,使作家进一步成为了诗人。当然,不仅如此,只有高中学历的他,也翻译外国作品,也写散文随笔,长篇小说《季节系列》第四部,就在这里搭好架子,写好最难的开篇,剩下的则让人物推动着情节,天南海北走着撂着写了,一直完稿于北戴河。他曾著文:“大作家在哪里也是大作家。”用于自观,倒恰如其分呢。他喜爱这座小院,更喜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写作之余,常常朝一道山沟无目的地走去,往往能够发现世人不曾发现的风景。想唐代柳宗元谪居永州,寻山问水,虽写下传之后世的永州八记,终因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难怪,柳是罢黜遭贬无奈而去,他则是自觉自愿欣然而来,不可同日而语了。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心境不同,虽然都是大家手笔,笔下却不尽相同。永州因柳宗元而千古不朽,或许这不起眼的小山洼,就因王蒙之笔而名扬天下。记得初冬时节,我陪他登山半日。择一山羊踏出的小路起步,几分崎岖里,山一步比一步深,一步比一步高。山间尽是果树,有手指般细的,才栽;也有腰杆般粗的,甚至树干成了空洞,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秋。一切都收获了,只有柿树枝头,摇曳着一个两个大盖儿柿,红得夺目,棵棵如此。他端详片刻:“莫非纯朴的山里人,希望年年有余?”

他冲柿子一笑,拄着拐杖,继续前行。毕竟年近古稀之人了,虽然19岁就写下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但终究是流年似水,青春不再。山路一般崎岖的人生旅途,能留得住青春吗?想他少年时代参加革命,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其格调清新朴实,语言生动尖锐,富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一些报刊为此展开讨论争鸣,而文痞姚文元给他扣上了“站在党的敌对面反对官僚主义”的帽子。毛泽东主席闻悉,明确表态:“王蒙反官僚主义,我就支持。我也不认识王蒙,不是他的儿女亲家!”应该说,是毛泽东主席的肯定,使单纯的他得以在突如其来的厄运前,受到保护。多少年后,一切烟消云散,尘埃落定,他谈起毛泽东,仍然动情地说:“我很感谢老人家!”但是,最终他依然被打成了“右派”,而且是由组织最后“平衡”上的,时间是1958年,二十年的命运就靠这样的“平衡”决定了。他先是到京郊劳动改造,后携妻带子,举家迁往新疆。在伊犁那个地方 ,住在人家一个不足六平米的仓库里,维吾尔人从燕子在他小屋筑巢这个细节上,判定他不但不是坏人,而且一定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便热心地邀请他搬到正屋,同主人一起居住。后来总算草草盖了自己的家,因入冬才建好,潮湿,麦秸里有很多遗落的麦粒,和泥抹在墙上,升火着暖后麦粒纷纷发芽,墙上居然长出一根根嫩绿的麦苗,当然,它们最终没有长成小麦,不然,真要创造“奇迹”了。他在那里默默地劳动,不能再写什么,做为一名初露才华的青年作家,竟连钢笔都没有,需要写字时,伸手向儿子“借”,用完了再“还”给儿子,多么可悲!穷极无聊,那是生命最大的痛苦,死一样地活着与活着一样地死去。同接纳他的维吾尔人大碗喝酒,沉醉于浑浑噩噩的梦里,同他们一起唱和《黑黑的眼睛》。那是一首万分依恋的歌,一种永远思念却又永远得不到回答的爱情,一种遥远的、阻隔万千的呼唤,是那样刻骨铭心。生活是沉重的,有时甚至是荒芜的,然而他们的歌是热烈的,是益发动情的。他跟着每一句的尾音相和,吐出胸中无限块垒,却总觉跟不上那火热的深沉与寥廓的寂寞。一声“黑眼睛”,双泪落君前!他们一唱,他的泪就流出来了。及至现在,只要一听到哪怕小小的一声,他也能从万千音响中辨识出来,毕竟是他唯一的又喜爱又熟悉又至今唱不成调的歌儿!其实,不论个人遭遇如何,他从来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与广阔的。因此,即使在逆境中,他对生活对未来,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从来不让自己往死胡同里走。“我要是想不开,早跳楼了。”冲我淡然一笑,二十年的厄运尽付这一笑中,而俯仰之间,一切早成陈迹。

山不知走进了多远多深,每走一程,就有一程的境界,山石林木天造地设的图景,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总让人惊叹画也不如。惊叹之余,我这四十多岁的脚力都感觉累了,他依然兴致勃勃,不时地扬起拐杖,指点江山。我却指着一块石头:“您歇歇吧。”他拍拍坐下,喟叹一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慨叹青春焕发、欲有所作为却被打入生活底层的二十年,还是慨叹复出后奋力拚搏、二十年又倏忽流逝?不待我多想,他又话锋一转:“什么地方不能歇得!”苦难噩梦中新疆的小泥屋里歇得;1979年回到北京,在夏衍曾住过的小院,亲手植花种树,花香果香里依然歇得;而在这山里人家,无需养鸟,自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自与自然相接,倘佯其间,更是歇得!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乐观豁达中却不失机智的幽默。他立身绝顶,侧身下眺小院,左手背拐杖于后,右手搭凉棚于前:“这样,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么?”在像与不像之间,我乘机拍下这转瞬即逝的情景。这张照片他很喜欢,以至收进了他去年出版的《我的人生哲学》书中。闲话时,他谈起小院的奇闻逸事:“屋有一百多颗杏核,趁我不在,耗子们一颗颗全叼到我枕头里,可能以为找到了一个极好的仓库。气得我在屋里放上粘耗子的帖儿。耗子真精,再也不来了,八成儿发现形势不对。”我被这份幽默不由自主地逗引笑了,他也会心地笑了。

望着那轮虽已偏西却依然灿烂光明满山的太阳,我们下山了,回到了他无时无刻不深深眷恋的小院,回到了那棵他情有独钟的大核桃树下。他欣然告诉我,核桃树春天开了好多花,一串一串的,秋天结了好多果,一嘟噜一嘟噜的。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写《青春万岁》时,就苦苦思索,放弃故事主线,探索文体创新。如果说,是对生活的热爱而使他走向了文学,那么,自他走向文学的那一天起,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面前,他就没想画地为牢,而是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努力开拓艺术空间和精神空间。一个作品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一个作家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个作品和这个作家有异于其它作品和其他作家。他重返文坛后,依然坚持自己的追求,包括意识流等在内的现代派小说实验,使他成为中国文坛上空一只翩翩的蝴蝶,一个高扬的风筝。应该说,他21岁时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追求的是一种革命的、道德的理想主义,是一种青年的单纯,而经历了四十年风风雨雨之后,追求的则是一种公正、和谐与适度的宽容了。他精心构筑了季节系列,已创作出《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等4部,作品中所映照出的,是中国巨大变化中的一段历史。而历史不能老是重写,这恐怕是天心民意,也是作家笔下神圣职责。最近,他出版了长篇新作《青狐》,在文坛引起极大轰动。而人民文学出版社又隆重推出他二十三卷本的《王蒙文存》,可以说,是他文学出道以来的集大成了。而随后,作家出版社又推出他用五年心血写成的长篇小说《尴尬风流》,被认为是探索中国人之“心”的一部奇绝大书,着实正强劲地“风流”着中国。读先生作品,感觉先生对人生对社会对世事,真的是看透了,看开了,看明白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就说,不再拘谨于时,不再顾虑于世,似乎已然“彻悟”了。人道先生“至愚”也好,“至神”也好,“从容”也好,“潇洒”也好,“睿智”也好,总之人活到这个份上,算是真正活出味儿来了。

世人公认王蒙的,或许首推小说,他自己也是把百分之九十的精力,用于小说创作。可我觉得,他记叙人物的散文与评价作家作品的评论及其它一些随笔,活跃而深刻的智慧,机智而幽默的思辨,使其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叙述方式,放射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华彩。如《我心目中的丁玲》、《不成样子的怀念》、《周扬的目光》等等,在他整个文学创作中,我不敢说与他小说比肩,起码应该具有重要位置的。而那本《我的人生哲学》,该“哲学”了多少读者;才出版的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被誉作“一个人的‘国家日记’,一个国家的‘个人机密’”。近日,读《王蒙自传·半生多事》。忽闻网上因先生自传而引发“汉奸”父亲风波。至于因此而引起的“先生父亲原是汉奸”的风波,是非曲直,历史已经早有结论。有人以小说等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实属恶意解读。先生以坦诚而碰到了“阴暗”,自是无须介意,读者自有公论。

至今他已创作出千万字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可谓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了。他的作品,走了比他自己走得更远的路,走进了许多他没有机会走进的房子,拥抱了许多他还没有机会结识的朋友。这应该是他的幸运呢。

站在核桃树下,他向我挥手道别。记得孙犁说过:“文人宜散不宜聚。山居野处,方能出成果。”而不被名利缠绕,远离浮躁,于静寂之中,潜心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精品,或许,这正是他安家于山乡的初衷吧。

2003年4月6日改,2004年3月7日再改,2006年7月6日又改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柴福善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人间有味是清欢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