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向日葵传说(组诗)[华河杯联赛]

 
这个论坛已经被锁定,您不能发表,回复或者编辑文章。   这个主题已经被锁定,您不能发表,回复或者编辑文章。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华河杯”2007中外华文诗歌联赛(5月31日截稿后不能再发帖)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乌衣婷

澳洲长风,南半球最热网站,数十万图文任君浏览。




加入时间: 2007/02/11
文章: 1

积分: 15


文章时间: 2007-2-11 周日, 下午2:28    标题: 向日葵传说(组诗)[华河杯联赛] 引用回复

向日葵传说(组诗)

倾立的秩序

昨夜,水神克丽泰失去体重
看中我画的一条河,在水尖舞蹈

下弦月临河而照,我伏岸静候残月:
月残,无非是离太阳近一点
克丽泰,阿波罗清晨会经过这里
他驾着独轮日车,一定能看清你和我

水纹推着时间靠岸,众神开始狂欢
唯有你沉默,舒展自由的长袖
在阳光中裙裾婀娜,最后一束青纱
绞住烈焰的车辐——阿波罗高高在上
你执迷不悟,忘记神灵贵贱,卑微着忠诚
一团火,在人间焚毁伦绝的舞姿
克丽泰倒在我怀中,依旧向往天空
脖子坚强地挺立,岸边却传来
低处的哀歌

地上不能倾倒的某些理想,必须站着
哀歌簇拥克丽泰,超越爱情的高度
她站成一株向日葵,依水绽放
金色花盘并非殉爱那样单纯,它在白天
无奈地隐藏表达的形式:始终低着头
午夜一来,头颅便同身体笔直一线
零度的倾斜无济于事,河水映着
夜里只有暗淡的月,和黑

黑与白

今夜,我继续为俄罗斯明姑画像
那就先画一把刀子,明晃晃
继母梦中朝她靠近,刀子也靠近
孩子的眼珠便如黑珍珠,挂在刀尖挑走

至今画不出明姑的模样,我安排她
连夜而逃,哪知画笔掘成一座坟
她挣扎着死亡,长成坟头那一朵葵花
圆圆黄黄追逐太阳,张望整个地球

世上很多哑巴不说话,也朝坟丘歌唱
人们失去眼睛,我便不能涂画太多的白
这不奇怪,无数睁眼的人群,据说同样失明
我逼迫着右手,如此完成这张画:
全部黑白线条,整张纸大面积涂黑
唯一留白处,勾勒出一双眼
和一朵向日葵

这幅画,传说不仅仅跟明姑有关
今年绝版,明年绝版,甚至若干年后
还是绝版,无人临摹

愿望

其实,老屋后院白天有一些明亮
娘前天谈到院角的那片废墟,在乡下
那棵孤独的向日葵,年年盛开

它是否曾经包裹黑色的籽,无人知道
肯定有鸟儿们啄食,散落粒粒空壳
也肯定花盘最深处,岁岁埋藏一颗种籽
所以啊,我们从没回去刻意为它浇水
太阳由东往西,夹杂阴雨天气
它就轮回破土而出,远离我的视线
聚集金色的梦,以及果实

母亲并不指望,向日葵丰盛春节的牙祭
她只担心,孩子们将来命苦,或无处藏身
便守望葵花,坚韧地活下去

而无论是由一朵,两朵,还是无数朵葵花
主宰着后院废墟,我仅渴求花瓣真实
躺在向日葵下,老来愉快地阅读
大地上一缕缕进步的阳光

---------------------------------------------------------------------------

乌衣婷,祖籍湖北孝感。Email:xgxst@sina.com ;QQ:306964086;通联:湖北省孝感市地税局肖圣韬转乌衣婷(432100)










------------------------

[附录参考]

地上不能倾倒的某些理想,必须站着

——解读乌衣婷组诗《向日葵传说》



文/觅雪嫦晴





也许诗歌看得多了,近来感觉似乎有些审美疲劳,找不到阅读好诗歌时那种心灵的振颤,也曾一度为找不到自己喜欢的诗歌而困惑。我不知是自己真的麻木了,还是诗歌的确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快要死亡了呢?当我偶然读到乌衣婷的这组《向日葵传说》诗歌作品时,内心一种别样的感受又颤动起来,我知道自己已被打动——这也许就是来自诗歌的共鸣吧!诗歌是属于内心独特体验的艺术,它的存在乃至表现,其间必然蕴涵着诗人的智慧与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同时也蕴涵着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再创作的感受和感慨。







乌衣婷组诗《向日葵传说》由“倾立的秩序”、“黑与白”、“愿望”三部分构成。诗从古希腊神话中——水泽仙女克丽泰爱上太阳神阿波罗,但高贵的神却看也不看她一眼。伤心欲绝的克丽泰每天在水边仰望天空,凝视阿波罗驾日车而过,最后竟化作了一朵向日葵——这个故事构思起笔,赋予了作者自己想要真正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自己特有的个性、心态、气质和生活实践为铺垫,紧紧抓住别人看不到自己却看到、别人感觉不到自己却能感觉到的瞬间感受,通过自己的审美意识还原成诗歌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用意象的语言所编织的美丽故事。

“昨夜,水神克丽泰失去体重/看中我画的一条河,在水尖舞蹈/弦月临河而照,我伏岸静候残月/残残,无非是离太阳近一点/克丽泰,阿波罗清晨会经过这里/驾着独轮日车,一定能看清你和我”。诗人开篇以美丽的神话故事赋予现实情感一幅浪漫的画卷,但是却能做到不刻意堆砌华丽的词藻。乌衣婷的诗歌似乎更注重现实生活带来的内心体验,而悄悄远离了纯浪漫的表述,带着现实的色彩,给其打上了生活的烙印。我注意到,乌衣婷的许多诗都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某种现实和浪漫相结合的意象,他似乎在寻找。那么,他在寻找什么呢?

“水纹推着时间靠岸,众神开始狂欢/唯有你沉默,舒展自由的长袖/在阳光中裙裾婀娜,最后一束青/绞住烈焰的车辐——阿波罗高高在上/你执迷不悟,忘记神灵贵贱,卑微着忠诚。”这里,我想引用一位诗人的话:“真正动人心魄的诗歌可以是审美,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但更有震撼力的是坦诚,是剥去伪装的真实,那是一种质朴的述说,由心灵直接抵达心灵,由于距离的缩短和情感的加速而引起心理的冲击力。”这句话,用来概括乌衣婷的诗歌是最恰如其分的。正如乌衣婷自己所言,一个真正能称得起作家和诗人的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时刻用第三只“眼”观察、思考与写作,这只“眼”一般平庸的墨客和普通百姓是不具备的,必须擅长将普通的不起眼的一事一景甚至一粒灰尘一片雪花,揭开纱布的蒙蔽,而直击其“庐山真面目”。

“一团火,在人间焚毁伦绝的舞姿”,预示着一种向往,一种美的渴望,“克丽泰倒在我怀中,依旧向往天空/脖子坚强地挺立,岸边却传来/低处的哀歌。”作者以别致的描述完成了诗的流韵生辉,进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美丽的神话是一种生命的姿态,令人想象,勾起了诗人沉在心间的情愫,带给诗人无尽的感慨——“地上不能倾倒的某些理想,必须站着/哀歌簇拥克丽泰,超越爱情的高度/她站成一株向日葵,依水绽放/金色花盘并非殉爱那样单纯,它在白天/无奈地隐藏表达的形式:始终低着头/午夜一来,头颅便同身体笔直一线/零度的倾斜无济于事,河水映着/夜里只有暗淡的月,和黑”。至此,“地上不能地上不能倾倒的某些理想,必须站着”,大概就是作者在寻找的理想吧!向日葵在这里是光明的象征,追求美好的事物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公正的。在超越爱情的高度里是向日葵的光芒和一切美好的情愫,诗人这样地理解生存,并把理解付诸于生活的实践,引领我们到达另一种高度思考和品位生活。

正是这样一位有思想的作者,他尽力在语言的表述上,将闪现思想的光芒和失落的灵魂交叉并行。这仿佛是一种生命的色彩在不停地闪烁着,让诗句化为跳跃、呐喊的声音,而“地上不能倾倒的某些理想,必须站着”,这是何等的鼓舞人心给人以力量的诗句啊!让生命的世界化为语言的澄澈,让“午夜一来,头颅便同身体笔直一线”,这是做人的品格和骨气。当我读至“金色花盘并非殉爱那样单纯,它在白天/无奈地隐藏表达的形式“时,我就在想:某些思想虽然站立着,但是却不能也不可以随心所欲的表白,需要隐忍,所以有些真实的思想也只能无奈地隐藏起来,这是诗人乃至一切有思想的人的悲哀,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把自己的真实感悟也由白天转到了黑夜。







在“黑与白”里,诗人借用俄罗斯传说——一位农夫女儿明姑受后娘百般凌辱,夜里熟睡之际被后娘挖掉了眼睛后破门出逃,不久死去,坟上开着一盘鲜丽的黄花,终日面向阳光渴求光明,它就是向日葵——表达对光明和民主的美好追求,更是在表现黑暗中徘徊的人们对光明的一种渴望。撇开苛刻的审视,在一定意义上讲,成功的诗歌作品就是将自然情景与内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创作出言简意骇又意蕴深长的作品,这也就是我们推崇的诗歌品位。

作者紧紧抓住自己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真实感受,成功地完成了诗人人格的真实归宿与再现。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像画家一样复制生活?我们要感谢作者用美丽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开启了读者的遐想之门,闭上发涩的眼睛,站在“无数睁眼的人群”里体会这张画:“全部黑白线条,整张纸大面积涂黑/唯一留白处,勾勒出一双眼/和一朵向日葵”。在曾经拥有的或浓或淡、若有若无的绘画中,我仿佛看到他很精确地告诉了读者,“那就先画一把刀子,明晃晃/继母梦中朝她靠近,刀子也靠近/孩子的眼珠便如黑珍珠,挂在刀尖挑走”。作者面对那个失明的姑娘,聆望夜空,这是一个借景生情的过程,诗中的“这幅画,传说不仅仅跟明姑有关/今年绝版,明年绝版,甚至若干年后/还是绝版,无人临摹”,清晰地暗示了这幅画的命运,虽然绝版但“今夜,我继续为俄罗斯明姑画像”,这也是一种人生最美好的观照。

俄国一位形式主义批评家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事物一旦进入诗人脑电图的炼狱之后,就会立即被“修正”成他要隐喻或暗示的“真实性”而重新复活。

循着上述理论,我把诗中的向日葵作为一种代表追求光明的意象看待,并理解为这是黑暗与光明之间的一种介质。我也固执地认为,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其感染力,而不在于其形式。如果脱离诗歌的内涵去空谈诗歌形式的优劣,就好比脱离人去品评一件衣服的款式,是毫无意义的。无论哪一种诗歌写作,都不能抛开现实和美,这是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的东西,诗歌既然带一“歌”字,不管它在现代社会以一千个理由而发生了一万个变化,它必须体现出现实和美的元素。如果写,那一定要用灵魂和整个生命来写。不像其时尚的诗歌垃圾,不像流行的广告到处张贴,也不像整个思想赤裸裸地被包装起来。写诗,应该带着社会的责任感,甚至带着整个世界的责任感。在这点上,乌衣婷的这组作品无疑做到了。







乌衣婷的诗歌,常有着很多让我们警醒的语言。我想,作为一个写诗的人,或者说作为一个敏感诗人,他常常会运用不同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来思考。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往往能在他不断变换的的语言形式中,找到生命的认知和生存的自信。这,相对一个诗人来说,似乎有很多人生的体验在里面。我们在这首诗歌中,不难寻找到象征着生命的意象:“其实,老屋后院白天有一些明亮/娘前天谈到院角的那片废墟,在乡下/那棵孤独的向日葵,年年盛开”。这里的向日葵“年年盛开”就是美好的希望和理想所在,“聚集金色的梦,以及果实”则有如阳光和煦普照生命的历程。为了寻觅光明,诗人在探索“它是否曾经包裹黑色的籽”,这里的黑色种子是诗人思想的深沉回声,虽然“无人知道/肯定有鸟儿们啄食,散落粒粒空壳/也肯定花盘最深处,岁岁埋藏一颗种籽堕落”,但是诗人深信,是种籽就会破土,“所以啊,我们从没回去刻意为它浇水/太阳由东往西,夹杂阴雨天气/它就轮回破土而出,远离我的视线”,从而让我们看到一个关注人生,追求光明的诗人吟咏着关于生命、自然、人性的诗句。我仿佛读到了杜甫苍凉悲壮的诗句,又仿佛看到诗人心灵深处的疲惫和不安,游荡的灵魂受到一阵阵颤抖与惶恐。

“母亲并不指望,向日/葵/丰盛春节的牙祭/她只担心,孩子们将来命苦,或无处藏身/便守望葵花”,细细体味这些诗句,隽永之处留给读者丰富而深沉的思想内涵,但通篇却无声泪俱下的悲痛与倾诉,而是平缓中完成追求光明的叙述。作者在时间的延伸中,捕捉到诗歌细微的起伏、变化,巧妙借助“母亲”这一伟大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绪。

这组《向日葵传说》,在对生活的捕捉中一步步完成了对真实情感的自然呈现,那种孕育在诗中的真实感受和美的力量让人感动不已。“而无论是由一朵,两朵,还是无数朵葵花/主宰着后院废墟,我仅渴求花瓣真实”,作者以内心的这样一种感受,将超然的画面和丰盈的意象集合在一起,交织以“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形成了强烈的“渴求花瓣真实”的美好愿望。

毋庸置疑,这组诗歌的主观感受是“光明”,外在的客观存在是“葵花”,诗人寄情于“葵花”,系意于对光明的追求。当我们芸芸众生“躺在向日葵下,老来愉快地阅读/大地上一缕缕进步的阳光”的时候,被拟指化了的“葵花”便成为了追求光明和愿望的媒介——“地上不能倾倒的某些理想,必须站着”——正是这种被生活所激扬的情感对立的合成,使诗歌脱离了单一的倾诉,走向了完整的以情向意的艺术畅抵。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乌衣婷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这个论坛已经被锁定,您不能发表,回复或者编辑文章。   这个主题已经被锁定,您不能发表,回复或者编辑文章。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华河杯”2007中外华文诗歌联赛(5月31日截稿后不能再发帖)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