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古今中外人物——达·芬奇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谈古论今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百科全书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7/07/04
文章: 15

积分: 15


文章时间: 2007-7-04 周三, 上午9:38    标题: 古今中外人物——达·芬奇 引用回复

达·芬奇
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意大利)


【简介】

雷奥纳多·达·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画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罗来 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 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一直 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岩间圣母》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美术成就】
 
达·芬奇15岁开始在画家A。del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1472年入画家行会。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绘画风 格逐渐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国,除为米兰公爵服务外, 还从事其他艺术和科学活动。这期间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则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 游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罗伦萨,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和《蒙娜丽莎》,还着手为市政厅绘制壁画。1507年再去米兰,并服务于法国宫廷。1513 年移居罗马,1516年又到法国,最后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学术界一般将其创作活动分为早期和盛期两个阶段。


【早期创作】

当他在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时 ,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约1470年他在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然只画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现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构图虽没有创新,而背景山水的描绘却已 注意到了空气氛围的表现。这表明他一开始就致力于解决写 实与典型加工的辩证关系。稍后创作的《吉内夫拉·德本奇像》,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 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 (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 品。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以 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已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盛期创作】

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 ,应圣弗朗切斯科 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这幅现藏于巴黎的作品,虽仍然是传统题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岩窟幽深的刻 画及山岩间花草*真的描绘,证明他使用的烟雾状笔法已使 其在传真写实和艺术加工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表现基督被 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圣玛丽 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 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 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饭桌的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手势、表情,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随着共和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画坛上也先后出现了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杰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素描草图,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琪罗和拉斐 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1503年他一面着手为市政厅大会议 厅绘制壁画(因再次去米兰而始终未完成),一面创作《蒙娜丽莎》和《圣母子与圣安娜》。这是两幅他极为珍爱的作品,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也不离左右,最后遗存巴黎。

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产中,大量的素描习作也颇值得重视,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样,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其特点是:观察入微,线条刚柔相济,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 他的每一件作品 都以素描作基础 。其艺术理论 散见于他的 5000多件笔记和未完稿的《画论》中,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理 论研究的重大成果。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和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列奥纳多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父亲安东尼奥律师认识到儿子的绘画才能,决定送他进佛罗伦萨艺术家委罗基奥工作室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接受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他科学的影响。芬奇在委罗基奥工作室曾经研究过鸡蛋的明暗变化关系,发现了明暗渐进画法。他在委罗基奥工作室度过了6个年头,成长为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人类智慧的典范。芬奇在佛罗伦萨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艺术和智慧带进现实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1499年法军入侵时被毁,否则将成为世界一大奇迹。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了安慰他,请他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幅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51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瓦萨利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15世纪意大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而登峰造极。可是大师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伤心。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克鲁堡,应聘为宫廷画家。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他的学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说:“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

“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莱奥纳多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传记作家瓦萨里对达芬奇的溢美之词。


【生平】

天才少年

达·芬奇诞生在意大利芬奇镇附近的安基亚诺村,芬奇镇靠近佛罗伦萨。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公证人,家庭富有。达·芬奇是非婚生子,他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庄里度过的。孩提时代的达·芬奇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学会弹琵琶,他的即兴演唱,不论歌词还是曲调,都让人惊叹。他尤其喜爱绘画,常为邻里们作画,有“绘画神童”的美称。
当时,皮埃罗受一位农民的委托,要画一幅盾面画。他听说儿子会画画,想试试儿子的画艺,便将这任务交给了小芬奇。小芬奇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一个骇人的妖怪。这妖怪长着火球般的眼睛,张着血盆大口,鼻孔中喷出火焰和毒气,样子十分的恐怖。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请父亲来到他的房间。他把窗遮去一半,将画架竖在光线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埃罗刚走进房间时,一眼就看到了这个面目狰狞的怪物,吓得大叫起来。小芬奇则笑着对父亲说:“请您拿去吧,这就是它该产生的效果。”皮埃罗从此确信儿子有绘画天赋,便将小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委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此时的达·芬奇只有14岁。

委罗基奥的画舫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经常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这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达·芬奇在这里结实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 达·芬奇在20岁时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达·芬奇并不满足他的这些才干,他要掌握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他眼光独到,做事干练,具有艺术的灵魂。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突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渴望:对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会有什么怪异的东西。”他一生都被这两种情绪所羁束——对生活之不可知或无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这个神秘之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释其含义,描绘其壮观。他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研究者、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艺术家。


科学巨匠

达·芬奇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的眼光与科学知识水平超越了他的时代。

在文艺复兴早期,人们盲目地接受传统观念,崇拜古代权威和古典著作。人们学习科学知识也只是学习象《圣经》一样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只相信文字记载。达·芬奇反对经院哲学家们把过去的教义和言论作为知识基础,他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学习,到自然界中寻求知识和真理。他认为知识起源于实践,只有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他说“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实践应以好的理论为基础”。达·芬奇提出并掌握了这种先进的科学方法,采用这种科学方法去进行科学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这一方法,后来得到了伽利略的发展,并由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方法。 达·芬奇坚信科学,他对宗教感到厌恶,抨击天主教为“一个贩卖欺骗的店铺”。他说:“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达·芬奇的实验工作方法为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道路。

在天文学上,达·芬奇对传统的“地球中心说”持否定的观点。他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太阳本身是不运动的。达·芬奇还认为月亮自身并不发光,他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辉。他的这些观点的提出早于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甚至在当时,达·芬奇就幻想利用太阳能了。

在物理学方面, 达·芬奇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指出:在连通器内,同一液体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液面高度不同,液体的高度与密度成反比。他发现了惯性原理,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认为一个抛射体最初是沿倾斜的直线上升,在引力和冲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线位移,最后冲力耗尽,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运动。他的这一发现使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产生了动摇。他发展了杠杆原理,除推导出作用力与臂长关系外,还算出了速度与臂长的关系。他指出了“永动机”作为能源的不可能性。达·芬奇还预示了物质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东西将从地底下爆起,……使人在无声的气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彻底毁坏,看起来在空中似乎有破坏力。”

达·芬奇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掌握了人体解剖知识,从解剖学入手,研究了生理学和医学。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也是设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他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认为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他说血液不断的改造全身,把养料带到身体需要的各个部分,再把体内废物带走。达·芬奇研究过心脏,他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他认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后来,英国的威廉.哈维证实和发展了达·芬奇的这些生理学成果。

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还涉及到军事和机械方面,他发明了飞行机械、直升飞机、降落伞、机关枪、手榴弹、坦克车、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起重机等等。他还在数学领域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可以说,达·芬奇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学的每一部门,他的思想和才能深入到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全面发展的学者。

但是达·芬奇的大多数著作和手稿都没有发表,直到他逝世后多年才被世人所发现。科学史家丹皮尔这样评论达·芬奇,“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本来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


艺术大师

说到艺术创作,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成就最高。他们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西方造型艺术继古希腊之后的第二次高峰,仅绘画而言,则达到了欧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达·芬奇最为突出,恩格斯称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艺术创作方面,达·芬奇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中的重大课题:
1、解决了纪念性中央圆屋顶建筑物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
2、完成了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课题;
3、解决了当时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

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象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传说,在他年轻时,有一次帮老师在一副名为《约翰为基督洗礼》的画中画了一个小天使,结果其水平超过了老师画的所有其他人物。这位在当年已有些名气的老师羞愧难当,从此不再涉猎绘画,只搞雕塑了。

达芬奇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绝高的绘画艺术,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圣安娜与圣母子》等。

《蒙娜丽莎》的绘制前后历时四年。据说模特是佛罗伦萨人,刚刚丧婴,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莱奥纳多便请人来为她奏乐。她的微笑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时似乎是很严肃有时又象很温柔;有时略含忧伤有时又显讥讽。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

《最后的晚餐》绘制在格拉齐教堂圣餐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座的布局,让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稣基督座在最中间。


文艺复兴精神的代表

达·芬奇比之文艺复兴时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的、领域更广的幻想。他思想深邃、博学多才。他怀着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奥秘,他把艺术和科学、理智和情感、形体和精神熔于一炉,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把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达·芬奇是当之无愧的“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同性恋事件】

“鸡奸者”的指控是达·芬奇一生的隐痛。1476年,他被控与17岁的男模特发生关系,在两次听证会后,这案子因为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这次审判无疑给达·芬奇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之后的岁月里,他竭尽所能保护自己的私生活,甚至用倒写法隐藏真实思想。所以,一切关于他是同性恋的猜想都停留在捕风捉影的阶段。

但不论如何,这仍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历史学家指出达芬奇倾向于男性,他一生从未与任何女人有过亲密关系,他的画作也证明了他对男性美的迷恋。他的素描基本上只针对男性裸体,对性器官的描绘尤其引人注意,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很少画到女人脖子以下的部分,即便画了,性器官也非常模糊甚至扭曲。

另外,达·芬奇笔记本里的许多注释暗示了他与男学生Gian Giacomo de' Caprotti的暧昧关系,据说这关系持续了20年。达·芬奇去世前不久完成的画作《施洗圣约翰》美丽却妖冶,画中那男女莫辨的圣约翰原型就是Caprotti。

1910年,弗洛伊德利用达·芬奇的笔记作为原材料对其性取向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达·芬奇将他的性欲表达在作品中,许多未完成的作品便是一种性挫败的象征。


【达·芬奇画蛋】

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他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画家和雕刻家佛罗基阿的画坊当学徒。

达·芬奇来到画坊以后,老师佛罗基阿就拿来一个鸡蛋让他画,达·芬奇很快就画了几张,可是老师让他继续画,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达·芬奇终于不耐烦了,认为教师小瞧了他,让他画这么简单的鸡蛋。教师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这个蛋可不简单,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

达·芬奇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为了培养他观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从此以后,他废寝忘食地训练绘画基本功,学习各类艺术与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在绘画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品】

《蒙娜丽莎》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艺术品能像《蒙娜丽莎》那样誉满全球,同时引来各式各样的说法和评价。我们根据瓦萨利的记载,可以确定,画中人为佛罗伦萨银行家佛朗斯柯·捷列·佐贡多的妻子丽莎。她出生于1479年,芬奇为她画像时间是1503年,正是丽莎24-27岁的时候。画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称之为“神秘的微笑。”

银行家佐贡多以丰厚的酬金请芬奇为夫人作画。当夫人出现在画家面前时,她身着华贵的连衣裙,梳着时髦的发式,一绺绺卷发散在双肩,身体显得丰满,眉毛齐整,两颊绯红,颈项和手臂佩带着名贵珠宝,全身充溢着纯真和天趣。在弯弯的双眉下面,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当她把目光注视这位鼎鼎大名的画家时:一颗能容无限智慧的苏格拉底式的脑袋映入眼帘,面孔下面布满银白色的胡须,看上去像是暂留人间的神,这与她终日见到的粗俗商人大不相同。一瞬间发自内心的微笑,使她的脸显出夺人的光彩,令人神往:腼腆、调皮,似乎失去的青春又回来了。灵魂深处的奥秘,被观察敏锐的画家一下子抓住了。“我同意马上着手工作。”芬奇向蒙娜丽莎点了点头。

为了维持丽莎的微笑,画家动用了智慧的脑袋,为她讲了精彩的愉快的故事,还请了各式各样的小丑、琴师、街头艺人为夫人表演,借以唤醒这位消沉、淡漠、昏昏欲睡的少妇。丽莎坐定以后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作出一个少妇的姿态,画家注意到夫人裸露的颈项和丰腴双手,可惜被金银珠宝所占有,芬奇对丽莎说:“如果夫人不反对的话,我想描绘不加任何装饰的颈项和手臂,这是属于您最纯真的美,请夫人去掉一切象征财富的饰物,让我尽情描绘属于你本人的一切丽质。”于是,丽莎急忙褪掉所有饰物。我们现在看到的正是一位毫无修饰、情趣天然的少妇。

蒙娜丽莎勾起了芬奇对生母阿尔别拉的回忆。有一次,大师深情地向少妇倾诉了自己的身世,似乎从丽莎的身影中看到生母的形象,当讲到母亲在24岁就死去时,他的声里充满怜悯和悲痛,丽莎说:“我也是24岁,我使你想起了她。”丽莎成了阿尔别拉的神秘化身。因此,大师在画丽莎时,是用真诚而纯洁的情感去描绘的,他用对母亲和情人的双重情感来尽情描绘此人的肖像。不仅如此,他还把她作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作为人类世界的欢乐和光明来描绘,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体验,用画笔传达给所有的人。文艺复兴的到来使神从神坛上走下来,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为这一新时代的标志而载入史册。


关于《蒙娜丽莎》的一些轶事

1503-1505年,雷奥纳多·达·芬奇开始绘制《蒙娜丽莎》。这幅画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直到他死后数年,画像由法国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买下。此后,它一直归法国王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仑将之珍藏在罗浮宫。这幅画就象一位有生命的天外来者,它的超凡魅力和奇闻轶事令人惊叹甚至难以置信: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丽莎》后,把它挂于家训堂,命令女儿整天模仿画中的笑容,经过数年努力,公主们终于将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维妙维肖。

拿破仑拥有《蒙娜丽莎》时,喜欢把它挂在卧室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竟能面对画面伫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记一切。

1963年6月《蒙娜丽莎》在美国华盛顿展出,保安人员有四万余众,每个参观者要经过6道哨卡,接受各种仪器的检查。1974年5月《蒙娜丽莎》在日本东京展出,每个参观者只准在画前站9秒钟。

每年前去罗浮宫瞻仰这幅画的人达700百万左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截止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问世,其它各种出版物则汗牛充栋,数不尽数。

全世界已发现《蒙娜丽莎》的赝品二百多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了34幅,她说:“我实在太喜欢《蒙娜丽莎》了,但它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赝品自娱。”

1987年英国与以色列考古学家在以色列与黎巴交界的各波利市一幢具有古罗马风格的别墅内,发掘到一幅马赛克拼图,图案竟与《蒙娜丽莎》一模一样,这幅画诞生于公元四世纪,比雷奥纳多生活的年代早1100年左右。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当时请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芬奇,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大公对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芬奇的作品的。

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受胎告知》

这是达芬奇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一件作品。除了有一点自由构思外,这幅画的场景都是达芬奇遵循一般的透视画法来构思的。后来位于欧利维特峰的圣巴托罗梅欧修道院还订购了这幅作品。


《岩间圣母》

画家33岁时客居米兰,用蛋彩绘制这幅圣母画,用岩洞作圣母子的环境,有画中景和画外意:圣母子在大天使护卫下暂歇于岩洞,有一种安全感;选择岩洞作背景,起源于达芬奇记忆中的古佛罗伦萨采石场马雅诺,岩洞的深意?在于宗教传说中圣者诞生的洞穴,内涵黑暗和光明,即指上帝的光辉是以圣母子为载体转化为人和他的苦难,让神圣的光明穿破黑暗,照亮世界。这幅画的人物组合为主体金字塔式构图,画家运用明暗画法塑造形体、渲染人物形象的情感和画面气氛。芬奇尤为擅长通过画中人物的躯体动作姿态的多样变化,表现人的不同心灵和情感,约翰在祈祷,耶稣在为约翰祝福,天使在指示约翰,圣母伸出手作出抚爱姿态,这些人物动作、手势都反映出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状态。由于画家继承和发展了马萨乔创立的明暗画法,并运用这种画法描绘岩洞圣母,这使整个画面上洋溢着空气和空间的深度感。作为画家兼科学家的达芬奇所描绘的岩洞,人们能从岩石的结构看出岩洞形成的时期。可见画家创作的科学态度,这正体现文艺复兴盛期美术创作的特点——探索科学表现。


《作品集》

1、“巨人“的时代
2、大自然之子
3、“绘画神童“
4、来到佛罗伦萨
5、从师学艺
6、崭露头角
7、第一次开个人画室
8、北上米兰
9、“世界第八奇观”
10、科学之光
11、《最后的晚餐》
12、逃离米兰
13、重返佛罗伦萨
14、“到泉源去汲水”
15、《安加利之战》
16、《蒙娜丽莎》
17、再上米兰
18、“家庭”内外
19、飘泊罗马
20、科研招“祸”
21、定居法国
22、壮心不已
23、故乡客来
24、“天鹅”之死


【达·芬奇手稿】

达·芬奇生前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用左手反写的手稿,难于解读。只有到十七世纪中叶,才有学者整理小部分达·芬奇手稿。达·芬奇的主要手稿丢失了二百多年,直到1817年才重见天日。 达·芬奇手稿分几大类:

《绘画论》1817年从乌尔宾诺图书馆发现经达·芬奇弟子梅尔兹整理的绘画论手稿。
论雕刻
论建筑。包括教堂草图,拱型结构分析
论生理。论人的生死、记忆、智力和欲望
论解剖学
论动物学
论天文。论地球、太阳和行星。
论地理。论地下水,地质学,意大利运河,法国的道路,论开矿。
论哲学
小故事
书信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和科学大师,1928年在他的故乡成立了“莱昂纳多·达·芬奇博物馆”,之后又成立了“芬奇的莱奥纳多博物馆”(Museo Leonardiano di Vinci,位于芬齐市Conti Guidi古堡。)在米兰的科学技术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della Scienza e della Tecnica,地址为Via S。Vittore 21)中也有莱奥纳多 达芬奇的专题介绍。


【名言】

1、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2、有天资的人,当他们工作得最少的时候,实际上是他们工作得最多的时候。因为他们是在构思,并把想法酝酿成熟,这些想法随后就通过他们的手表达出来。
3、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4、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吧,它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的养料,所以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年老时才不至于空虚。
5、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他理亏,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讨论提出他不正确的地方。
6、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的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
7、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8、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学中。
9、水若停滞即失其纯洁,心不活动精气立消。
10、没有实践,是不会有任何真理的。
11、一生没有虚过,可以愉快地死,如同一天没有虚过,可以安眠!
12、假如你有两块面包,请你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
13、智慧是经济之女。 类别:智慧
14、你不见美貌的青年穿戴过分反而折损了他们的美么?你不见山村妇女,穿着朴素无华的衣服反比盛装的妇女美得多么? 类别:妇女
15、你们不见美貌的青年穿戴过分反而折损了他们的美么?你不见山村妇女,穿着朴实无华的衣服反比盛装的妇女要美得多么? 类别:人生
16、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学中。 类别:真理
17、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类别:时间
18、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 类别:劳动
19、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他专职亏,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过讨论,提出他不正确的地方。 类别:人生
20、愚昧将使你达不到任何成果,并在失望和忧郁之中自暴自弃。 类别:人生
21、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 类别:智慧
22、智慧是经验之女。 类别:智慧
23、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财富的名誉不知大多少倍。岂不见多少人在钱财上一贫如洗,但在美德上却是富豪呢? 类别:道德
24、热爱实践而又不讲求科学的人,就好象一个水手进了一只没有舵或罗盘的船,他从来不肯定他往哪里走。 类别:科学
25、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 类别:智慧
26、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的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之所以没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一丝痕迹,就因为他们只想用庄园和财27、富留名后世。岂不见多少人在钱财上一贫如洗,但是美德上却是豪富呢? 类别:人生
28、你不见美貌的青年穿戴过分反而折损了他们的美么?你不见山村妇女,穿着朴素无华的衣服反比盛装的妇女美得多么? 类别:青年
29、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 类别:智慧
30、你们不见美貌的青年穿戴过分反而折损了他们的美么?你不见山村妇女,穿着朴实无华的衣服反比盛装的妇女要美得多么? 类别:青年
31、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古今有多少帝王公侯,可是却没有在我们记忆中留下一丝痕迹,就因为32、他们只想用庄园和财富留名后世。岂不见多少人在钱财上一贫洗,但在美德上却是豪富呢? 类别:人生
33、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 类别:人生
34、你们不见美貌的青年穿戴过分反而折损了他们的美么?你不见山村妇女,穿着朴实无华的衣服反比盛装的妇女要美得多么? 类别:妇女
35、你如果要做一个艺术家,你要牢记:必须开拓你的胸襟,务使心如明镜,能够照见一切事物,一切色彩! 类别:人生
36、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吧!它将弥补老年带来的亏损。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的养料,所以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年老时才不致空虚。 类别:人生
37、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吧,它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养料,所以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年轻时才不致空虚。 类别:智慧
38、荣誉在于劳动的双手。 类别:劳动
39、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吧,它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养料,所以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年轻时才不致空虚。 类别:青春
40、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类别:真理
41、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学中。 类别:科学
42、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 类别:教育
43、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吧!它将弥补老年带来的亏损。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的养料,所以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年老时才不致空虚。 类别:智慧
44、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财富的名誉不知大多少倍。岂不见多少人在钱财上一贫如洗,但在美德上却是富豪呢?


【大事年表】

1452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罗伦斯共和国的文西村近郊,赛尔·皮耶洛·达芬奇与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进入韦罗基奥的工作室成为入门弟子(13~14岁)
1473年 创作《圣告图》
1482年 绘《三贤王的膜拜》,返往米兰(30岁)
1483年 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兰德教会订作《岩石上的圣母》(31岁)
1495年 开始绘制《最后的晚餐》(43岁)
1502~03年 回到佛罗伦斯,开始绘制《蒙娜丽莎》(50岁)
1516年 应法王之邀,赴法国安伯瓦兹(64岁)
1519年5月2日 去世于安伯瓦兹(67岁)


【达·芬奇密码】

《达·芬奇密码》的悬疑结构,并不超越以往任何一本伟大,甚或说成功的侦探小说。但是它的畅销程度超越了任何一个人的想象力。从去年3月它的正式出版到现在,单单在英语世界里,它的发行量就已经超过了500万册。哈利·波特系列的新著《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在排行榜上都难望其项背。 单单从美国来说,85%以上的美国人,都是基督教的教徒。美国的基督教派别比别的国家容易生存和壮大得多,包括天主教、新教各派别和东正教,都各自能够在美国的社会里找到一个说话的空间。但是不管他们之间的教义如何分歧,其中有一点却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教派所共同的信仰:三位一体,也就是圣父、圣子和圣灵的统一。离开这一点,就几乎动摇了基督教的根基。

这85%的人群,从他们出生开始,就聆听教堂的钟声,接受牧师的布道,宣读圣经的教诲。教会和三位一体的理念,就是他们生存的根本需求之一,就好像阳光和雨露一样,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破解开丹·布朗的重重迷障,达·芬奇蕴涵在《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等等众多的艺术作品中的密码,告诉人们的是这样的一个结论:关于耶稣的一切,不过是罗马教会所创造出来的一个谎言。耶稣不过是一个凡人,他和《圣经》中的那个著名的名叫玛利亚的抹大拉妓女结婚生子,他的后代之一就是达·芬奇。

对于85%的美国人来说,还有生活在世界上所有地方的几亿教徒来说,他们的生活中所最必需的东西被一种东西破灭了。这样的东西,你是不是一定要看?就好像有一天我们生存以来的阳光雨露突然间消失了,你是否一定要找出个原因,看个究竟?


熟悉的东西往往最恐惧

最熟悉的东西,往往就是最恐惧的东西。就好像我们在分析《午夜凶铃》的时候,会发现,不是什么别的让我们恐惧,而是那个让我们已经漠视了它的存在的电视和电话,让我们常常在日常的接触中突然间有一阵惊悚。

这还不是丹·布朗的全部把戏。整个西方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建筑在基督教的壮大、传播、分裂和挣扎之上的。每个西方历史的关键环节,都和基督教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对于基督教的否定,也就是对西方的否定。如果基督教的基础被宣称为一个谎言的话,那么整个西方的历史,岂非就是一个谎言———一个巨大到难以想象的谎言?设想任何一个受西方文化、历史、传统教育成长起来的人,在随着达·芬奇密码的逐步破译中,不断地去探究自己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从漂亮的幼儿园教师到深沉的大学教授中所得到的全部知识,在这样的一本几百页的小说中全部像一艘漏水的船一样,再也无法依靠的时候,他的心情和感受如何?

西方社会从13世纪英国限制君权开始,一直都是在精英社会中成长。专家是这个社会中最为强大的社会力量,人们依靠他们取得科学的进步、生活的改善、政府的退让、公民的进益和世界的和谐。但同样的,有一天,人们又通过一本书,发现这些精英,其实像牛顿他们一样,不过是一些秘密会道社的成员,他们共同织造一个将他们的灵魂陷于地狱的阴谋,你会不会浑身冷汗,对他们竖起自己的长刺? 在美国的一些书评中,作家们尖锐地批评丹·布朗是一个不信教的人。但我毋宁说,他是一个不信任西方的人。所有的这些,宗教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因素,丹·布朗都巧妙地把它们编织在解码的过程之中。使人们对所有自己最耳熟能详的东西产生怀疑,他们必须了解,必须探究,也就必须去买、去看这本不过是一本小说的东西。


《达·芬奇密码》到底在怀疑什么?

这本小说的开始在于信任,年老的、被谋杀了的博物馆馆长信任了主人翁罗伯特·兰登,而他则信任了密码破译术专家索菲·奈芙。这看起来是很符合西方人的习惯的,他们必须信任专家来给他们解释。

不过,随后的故事却要求人们最深层的不信任:对于人性的不信任。这对于丹·布朗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游戏。他的前两部并不是很成功的小说《数字丛林》(Digital Forest)和《天使与魔鬼》(Angels and Demons)讲的都是关于不信任的故事。拿《数字丛林》来说,一个黑客成功地袭击了一系列的政府网站,结果是让他吃惊的:号称是公民隐私保护神的政府,运用他们的特权,正在肆意地侵吞和利用公民的隐私。

人类就是这样的,贪婪和罪恶就是他们的本质。他们渴望金钱、渴望欲望、渴望统治他人。这些罪的最高层次,就是权力。世间的权力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需要得到神一样的待遇,拥有权力的人,希望其他的人类以尊敬神一样的态度来尊敬他们。当无法得到的时候,谎言就成为了一种必需。达·芬奇的密码,就是要告诉人们,防止一切拥有神一样的权力的人和机构。

这于是勾连到了另外一个长期的西方传统:对于机构力量(institutional power)的永不放松的警戒。西方社会的基本理念,是建立在个人自由之上的。公民以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来喂养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也就是公民自治。但关键的问题是,公民个人的力量,永远不是公司、教会和政府的对手。这些机构拥有公民个人所无法比拟的权力,会利用一切的机会来侵吞和剥夺公民个人的自由、权利和财产,因此在任何时刻都必须对他们保持一定的戒心,挑战他们、打击他们、怀疑他们,才能获得自己的自由。在西方,有一个永远的寓言叫“佛郎根斯坦”,或称“科学怪人”,它的超自然力量是对人类生存的永远挑战。


成名的渴望还是信仰的坍塌

这种深植在人们内心的怀疑,在今天的教会性丑闻时代,特别容易引起共鸣。于是,丹·布朗的意外成功,其实就并非无迹可寻了。那么,剩下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丹·布朗要创造这样的一个传奇?

当然,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成名是永远的渴盼。但为什么他用这样一个离奇到真实的宗教性故事来创造?为什么他又用扉页的故意混沌来引导读者?想象力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精神性的诉求是另外一个部分。 许多宗教界的人士在他们的评论中不无心虚地故作镇定:我发现他的故事非常好看,但是丹的小说不是历史,也不是真实,不要相信他。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巧合,丹的信仰朝向和当代一些新派的宗教理论家有着不谋而合的元素:他们对教会存在着深刻的怀疑,宣称信仰是个人的事情,并不需要通过教会作为中介来和上帝沟通,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修道接近上帝。教会为了机构性的目的,可以撒谎,但是个人的信仰却不能够撒谎。

Born April 15, 1452
Anchiano, Florence, Italy
Died May 2, 1519
Amboise, Indre-et-Loire, France
Residence Italy, France
Nationality Italian
Field Geometry, anatomy, mathematics, physics, visual arts, dynamics
Known for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astronomy
Religion Roman Catholic Church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April 15, 1452 – May 2, 1519) was a talented Italian Renaissance Roman Catholic[1] polymath: architect, anatomist, sculptor, engineer, inventor, geometer, scientist, mathematician, musician, and painter。 He has been described as the archetype of the "Renaissance man", a man infinitely curious and equally inventive。 He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painters of all time and a universal genius。

Leonardo is famous for his realistic paintings, such as the Mona Lisa and The Last Supper, as well as for influential drawings such as the Vitruvian Man。 He conceived of ideas vastly ahead of his own time, notably conceptually inventing the helicopter, a tank, the use of concentrated solar power, the calculator, a rudimentary 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 the double hull, and many others。 Relatively few of his designs were constructed or were feasible during his lifetime; modern scientific approaches to metallurgy and engineering were only in their infancy during the Renaissance。 In addition, he greatly advanced the state of knowledge in the fields of anatomy, astronomy, civil engineering, optics, and the study of water (hydrodynamics)。 Of his works, only a few paintings survive, together with his notebooks (scattered among various collections) containing drawings, scientific diagrams and notes。

Leonardo had no surname in the modern sense; "da Vinci" simply means "from Vinci"。 His full birth name was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meaning "Leonardo, son of (Mes)ser Piero from Vinci。"


【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

十五至十六世纪,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绘画及雕塑艺术,被后世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他们的辉煌成就,不仅对欧洲而且对全世界后来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杰作品至今为世人推崇乐道。


【达·芬奇自画像】

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的素描精品。他的素描作品的艺术水平已达极高的境地,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斜线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此画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体面关系,发线代面,立体感很强,还有,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


【盗走达芬奇】

鼎鼎大名的大盗舒玛在监狱里加入了国际窃画集团。他刚被假释,这个集团马上就给了他一份“工作",要他将全世界客户梦寐以求、价值连城的旷世巨作达芬奇的《抱银鼠的女子》给弄到手。这幅画是波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刚在日本展览完毕,现正在返回波兰的路上,并受到警方极严密的保护。为了获取巨额的报酬,舒玛于是寻求已改行当警察的老盟友尤利安挺力相助,想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方式盗走名画。他们于是商请了绘画大师哈根和他很具复制天分的孙女玛妲,绘制了一幅几可乱真的仿制品。但此时颇具正义感的尤利安,却希望名画能永远留在波兰……

_________________
百科全书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百科全书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谈古论今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