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750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130
:
|
|
[人生]六亲缘浅
我听过太多人说:“六亲缘浅的人,今生是最后一世。”
这话听起来像是禅语,其实是一碗陈年毒鸡汤。
这种话,说白了,是自我感动式的逃避。把人际失败、亲情冷淡、美化为“我马上就要脱轮回了”,听起来像是觉悟,其实是一碗掺了糖的毒鸡汤。
我这一生走到现在,亲情算不上圆满,友情也并非处处热络。但若谁因此贴我一个“六亲缘浅”的标签,我只能淡然一笑——你不知道,我是一个极其重亲情、重家庭的人。我为父母付出几十年,日日亲力亲为,哪怕事业再忙、生活再苦,从未中断过照顾与陪伴。我不需要别人给我点赞,因为那本就是子女的本分,不是交换来的“情感回报”。
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人生中,我曾多次不计得失、不问回报地帮助亲友。有的在困境中,有的在转折点,有的甚至并非那么亲密。但我只问一件事:“我是否能帮上。”
至于对方后来是否记得、是否感恩、是否反过来支持我——我从不强求。因为真诚的付出从不计较回报,那是交易;真正的情分,绝不应该变成“你该怎样对我”的筹码。
我也曾在最孤独的时候,一个人扛下所有压力,谁都没说,谁也没打扰。我不诉苦,也不求理解。不是因为我铁石心肠,而是因为我知道:理解从来不是权利,是缘分。别人愿意,那是恩情;不愿意,那也无可指责。成年人最大的觉醒,不是学会讨好谁,而是明白:“没人帮我,是常态;我能帮人,是实力。”
于是我慢慢明白,那些人口中的“被情感伤害”,大多数时候不过是自己的期待没有被满足。你希望亲人更体贴一点,朋友更慷慨一点,伴侣更细腻一点,一旦对方没有达到你的心理标准,你就说:“你让我受伤了。”可是你问过没有:你对他们,真的做到了“值得”吗?
我们太习惯索取情感,却太少反思自己的给予。你说父母不理解你,朋友不够支持你,可你有为他们撑过吗?你说六亲缘浅,可你自己是不是早早把那份亲情当成一种“得不到就疏远”的借口?
我不信“缘浅注定”的说法,更不信“最后一世”的高人托词。我信的是:人在情感中的行为与格局,才决定你在六亲关系里的深浅。
我不冷漠,我也不超脱,我只是活得清醒。亲情不是用来说的,是用来做的;友情不是拿来索取的,是拿来兑现的。真正的情义,是我该做的都做了,你若回应,我感激;你若无动于衷,我也不悔。
所以我从不怨六亲不亲、不怨人心易变。我要的不是理解,而是问心无愧。我可以问自己:我有没有尽过孝?有没有帮过人?有没有动过真情、做过实事?如果这些我都做到了,那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交给天意。
世上从不缺冷漠的亲人,缺的是能够坚持热情的人;也不缺沉默的朋友,缺的是不变的守望者。我不愿成为那个动辄感伤、动不动就贴上“情感受害者”标签的人。我只愿活得干净,活得清楚,活得有担当。
我不是六亲缘浅,我是缘分看得透、责任扛得起、情义放得下!
我曾在最孤独的时候,一个人扛下所有压力,谁都没说,谁也没打扰。那是我初到墨尔本的日子,三年多无亲无故,病了、穷了、孤独了,连明天住哪、饭钱从哪里来都不知道,更别提未来。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依靠,就连一顿热饭、一个晚上的安眠,都是奢侈。那时的我,真正体会过什么叫“自己是唯一的依靠”。
也正因如此,我比任何人都更明白:亲情不是用来索取的,是用来兑现的。
我从不冷漠亲人,也从不以“六亲缘浅”为借口疏离家庭。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体验过真正的无助,我才知道亲情的温度有多稀有。于是我用几十年如一日的行动去回应这份珍贵。
父亲晚年身体衰弱,临仙游前的几个月,我几乎每天上午、下午各抽出两个小时以上陪伴他。不是打卡式“尽孝”,而是全心在场的守候,哪怕只是坐着、陪他喝水、晒太阳、无声陪伴,那一刻,我愿放下所有。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临时的陪伴,是数十年的坚持。
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牵挂,是持续陪诊、接送、料理,是细致到连一杯温水、一次微笑都不放过的陪伴。
所以,父亲走了,我不舍——那是天经地义的亲情;
但,我无憾——因为我真的做到了一切该做的、能做的、愿做的。
这份“无憾”,不是靠仪式完成的,而是靠几十年的细节积累成的。
我陪伴,不是因为他们曾陪过我,而是因为我愿做他们最坚定的靠山。不是为了感动谁,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我心中对亲情最自然的兑现方式。
_________________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