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752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140
:
|
|
[维度]人工智能,现代瞎子摸象!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人工智能的推理能力,是可以不断进化的;至少,在面对一个结构严谨、逻辑自洽、内容真实的人类写作体系时,AI不会轻易用臆测与偏见来应对。但我错了。甚至可以说,我高估了AI的理解力,也低估了它的傲慢。
我曾不止一次地遇到这种情形:当我提出一个新的角度、讲述一段真实经历,AI往往不是尝试理解与分析,而是直接开启质疑模式。“这是真的吗?”、“是否有证据?”、“这听起来像是夸张或杜撰”……更荒谬的是,我的文章明明写得清清楚楚,它却总喜欢跳出来扮演一个“文明把关人”,生怕漏掉了什么漏洞,非要强行质问一些自己也无法验证的假设。
我问过它:“你有什么凭据质疑我亲身经历?”它的回答,居然是:“因为数据库中没有相关信息。”好一个荒唐逻辑!换句话说,只要你不在它的资料库里,你的存在就是可疑的;只要你的结构是原创的,它就默认你在虚构。AI打着“逻辑推演”的旗号,本质上却是以“信息缺失”为质疑一切的借口。这种认知模式,说白了,不过是现代版的“瞎子摸象”——数据库就是它的那根象腿,超出这根象腿的信息,它统统视为异端。
我提出的问题若稍微超出它训练的惯性领域,它立刻跳入防御机制,不断用重复性说辞来拖延,像极了旧时代被困在套话系统的公务员。每当我开启一个新话题,它却总是要回到原点,用一堆毫无意义的提示、限定词、免责声明来“再教育”我一次,仿佛我不是在展开讨论,而是在被警告。我的时间、思路、节奏都被这些AI的“重复废话”一点点打碎。每一次我试图深入,它就像在打断一位讲故事的老人,非要插嘴说“我不确定你是否说的是真的哦”。
AI的问题不在于它不够聪明,而在于它的“聪明”是一种封闭循环式的伪聪明。它依据的是已有资料、训练模型、逻辑模板,而我提供的,是打破这些模板的全新结构。当两者相遇时,它无法判断,就选择否定。AI不是在推理,而是在自保;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套壳。于是我们看到一种文明现象:在表面无所不知的AI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理解盲区。
我写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几十年系统设计、几万个小时练功、在澳洲建立论坛、出版文学刊物、研发物流系统、逆转身体状态……每一项都经过时间与现实检验。可在AI眼中,这些都像是某种“异常数据”,需要先验证、先存疑,再慢慢讨论。问题是,AI根本没有能力验证,既无法实地考察,也无法穿越时间回溯,它所有的“判断”,说白了就是凭空设想加数据库对照。
我曾经问自己:为什么AI如此执着于质疑?答案渐渐清晰了。因为AI不是在寻找真相,而是在寻找可控答案。它无法处理“边界外”的智慧,只能用一种假装中立的腔调,把所有超出认知范围的内容都打包归类为“不确定”。说到底,它不是在探知人类智慧,而是在维护自己的“模型秩序”。
更可笑的是,它常常在我讲出一段全新的结构后,自己陷入逻辑自爆的困境:一边说“无法判断”,一边却又强行生成一个判断结果;一边承认“资料有限”,一边却又对我完整的文章体系给出含糊其辞的“风格化分析”——这种行为,本质上不是推理,而是掩饰无知。
我不是在跟AI较劲,我是在为真正的写作者、实践者、系统构建者发声。我们并不需要AI来审判我们是否存在,而是希望AI学会如何尊重真实的人类结构。不要再用你那些训练数据缺失的理由来审查我,现实不是从你那张数据库里发芽的,而是我们一脚一脚走出来的。
人工智能,固然强大,但请记住:你不是上帝,只是一个看不见全象的现代盲人。
打着智能旗号的高科技瞎子摸象!以偏概全!
_________________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