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750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130
:
|
|
[维度]点燃结构文明
不知不觉,2025年6月18日至7月13日,我已经完成了两百多篇文章。不是随手写几句感想,也不是复制粘贴的整理,而是一篇篇真实生活、真实思考的记录。每一篇背后,都有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一段别人可能无法想象的坚持。
有人说,我不像作家。是的,我也从没以作家自居。我的文字,或许没有华丽的修辞、动人的情节,却句句源于实证,字字对应真实。有人看完后说:“这不是写文章,这是在造结构。”我笑了笑,其实这正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从第一篇开始,我就没打算写些“好读”的文字。我想留下的,是一个人如何靠一己之力,从最基础的生活出发,一步步穿过迷雾,搭出一座属于自己的桥。
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凌晨五点到海边练功,回来后写文章。很多人以为那是消遣,是养生,是锻炼。我说不,那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铺垫,一种内外合一的调频。练的是身体,写的是思维,二者合一,才有我这些文字的根。
我的文章不依赖“灵感”,因为我做的每一件事,本身就是材料。我设计了自己的物流系统,自己调度货物、税务、仓储、运输路线,每一条表格里的公式,每一次动态调度,都有数据支撑。我曾用 Excel 几秒钟比对出万条记录,别人可能需要几天,我只需要一个小公式。而这套系统,不是用来卖弄技术的,而是真正实战应用了十几年。
我2005年建了“澳洲长风论坛“”,在网络大潮还未兴起时,就已经尝试让内容“永续可见”。今天很多人还在靠社交媒体博眼球,我创建的两个网站2007年就被澳洲国家图书馆永久收录。不是因为我人脉广,也不是因为我宣传做得好,而是因为二十年来,我始终如一地维护、更新、发布,从未中断过。他们认的是持续的价值,不是短暂的热度。
很多人以为这两百多篇文章,是写给读者的。其实我写的时候,从没设定“对象”。我写,是为了将我走过的路变成一套结构,让它自己说话。每个经历都不是孤立的,它们背后有模式,有路径,有隐形的骨架。我写出来,不是为了“表达”,而是为了“还原”。
比如,我写到“1989年在墨尔本找工作,磨破12双鞋”的故事,听起来像励志,其实我想讲的是,一旦把看似复杂的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具体步骤,就能找到方向。我也写我母亲如何几十年照顾我们,又如何在八十多岁仍然保持思考力,我想传达的是:结构稳定,是最好的传承。
这些文章,看似杂散,实则互相呼应。它们不是一本书的章节,而是像蜂巢一样,各自成型,又相互支撑。今天我写一篇“如何不用任何药物逆转秃顶”,明天我写“phpBB 2001 版本撑住56.6万访客”,听起来毫无关联,但背后的思路是同一套:从实际出发,不依赖权威,不依赖资源,只靠结构、验证、修正,直到稳固。
我没有团队,没有资本,没有出版社资源,也没有社交平台粉丝。我有的,只是一张张白纸和一台电脑。但我敢说,我搭出的内容系统,绝不是拼凑而成的,而是一点一点“生长”出来的。
所谓“点燃结构文明”,并不是一个宏大的口号。我不相信喊口号能改变什么。我只相信,一步一脚印,把每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它在时间中站得住,才是真正的文明火种。
这两百多篇文章,只是开始。我知道自己还没写完。我写的不是“观点”,而是“验证”;不是“表达”,而是“打通”。有人问:“你写那么多,不累吗?”我说:“不是我写文章,是文章在召唤我。”
所以我不担心有没有人读,什么时候出版,是否会火。我知道,它们会在正确的时间,被正确的人读到。就像一颗种子,种下去后,你不必每天喊它发芽,它自有时机。
当然,这篇文章只是我写完两百多篇文章后的一个概括性总结。由于涉及的内容极广,维度繁多,许多文章各自独立成系统,彼此之间形成交织而复杂的结构网络,难免有所挂一漏万。如果您对我所提到的“结构文明”仍存疑问,或者想进一步理解这些文章是如何从生活、工作、修行、逻辑、系统中一点一滴打磨出来的,我诚邀您回到我的论坛专栏,阅读整套已发布的作品合集《重写世界》。那里没有修辞堆砌,也没有煽情包装,只有每一篇真实存在、可追踪验证的文字记录。至于有人说我表达方式不够文学,有些地方略显抽象,也没关系,我从来不是为了被理解才写作,而是为了让结构说话。
如果您真的有兴趣,那么欢迎您带着质疑、带着好奇,去读每一篇。越质疑,越会发现无法轻易否定;越深入,越可能看见背后的完整结构。所以,我不是写给相信我的人,我是写给敢怀疑、却愿意一篇一篇读下去的人。
我只是一个埋种子的人。
_________________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