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752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140
:
|
|
[维度]全面开发人类大脑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系统思维者”。在很多人眼中,我可能是一个拥有惊人记忆力和超强分析能力的人,但其实,我的大脑结构和你们并没有任何不同。唯一的差别,只在于我“如何使用”这颗大脑。
我常拿电脑来比喻大脑的结构。你看,一台配置不错的电脑,拥有16G的记忆体(RAM)、512G或更大的高速硬盘(SSD),如果你用得当,可以处理视频剪辑、建模、分析数据,甚至跑AI系统都毫无问题。但我就亲眼见过一些朋友,拿着一台全新的高性能电脑,却用得像个“菜鸟”。
他告诉我:“最近电脑老卡死,开个文档都慢得像蜗牛。”我打开一看,C盘爆满,D盘几乎空无一物。原来,他把所有文档、照片、下载、视频,统统堆在C盘,连操作系统喘息的空间都不给。明明电脑已经分好区,系统区(C盘)本该留作运算之用,数据该放在D盘,他却从不理解“分区”的真正意义。
其实,绝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在使用自己的大脑。
很多人把一切情绪、记忆、焦虑、信息、应酬、人际关系,全都堆在所谓的“当下”里,用电脑的说法就是把几十个不必要的程序全开着,还全挤在C盘,结果当然是系统过载、卡顿、甚至宕机。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医学总是说人类只开发了4% 的大脑 —— 那96% 不是开发不了,而是你根本没用。你只是像不懂电脑的人一样,把所有的杂物都塞在系统区,让真正的运算力完全被堵死。D盘不是不存在,而是你根本不会调用。
我不是天生不同,我只是懂得结构地使用大脑。
比如:
• 在我处理复杂物流系统的时候,面对几十条货运路线、几百个集装箱的动线排布,我并不会试图“记住”所有细节,而是把不需要的资料直接归入“非系统区”,只在关键运算当下调用核心数据。
• 写作的时候,我不会开十几个页面在前台堆着想灵感,而是让思维安静下来,只处理当前段落的逻辑和情绪。写完后我能轻松地回调资料、交叉关联,因为它们早在“D盘”里静静地等着我了。
• 我一年写上百万字、处理上百客户、管理多个平台,几乎没有混乱。为什么?因为我不是靠“记住”,而是靠“结构调用”。
就像数据库系统一样——调用,而非堆积。
这也是为什么我每天即便练功、拍照、写文、翻译、带小孩、办活动,依旧可以头脑清晰如初 —— 因为我不靠意志力,我靠的是“合理分配脑区资源”,就像优化程序一样运作整个人生。
很多教育专家说“我们要开发大脑的96%潜能”,我想说,他们还在“幻想格式化D盘”,以为它还没准备好。其实,它早就格式化好了,一直就在那里,安静、空旷、等待你启用。
我的方法,是从小就开始“善用系统区,调用数据区”,而不是“把一切都想记住”。
说得更直白一点,我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懂得让“C盘只跑该跑的程序”,该关的关掉,该移到后台的移掉,真正做到“只聚焦当下最重要的一件事”。
这不是某种玄学,而是系统逻辑。
你可以从今天开始尝试:把你心里那一堆未读消息、朋友的冷言热语、过去的不甘、未来的焦虑,一一关掉,让大脑恢复流畅。
你会发现——
人的大脑不是不够强,是你用得太杂乱。
全面开发大脑,从“清空C盘”、唤醒D盘开始。
我就是这样,用一颗普通的大脑,完成了别人眼中“不可能的工作量”。
其实,如果硬盘真的不够用,那还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外接硬盘,也就是把不常用的数据、旧资料、历史文档移动到外部存储区,按需调用;
另一种是云端硬盘,你可以不存任何内容在本地,只要联网,就可以实时读取需要的内容。
这和大脑也是一样!
我们完全可以为自己建立“外部思维模块”——比如笔记系统、结构卡片、时间管理工具、专属助理,甚至是可信任的人才池。这些,都是我们大脑的“外挂硬盘”。
而我自己就是这么做的。我会定期把电脑里重复的、暂时不用的资料拷贝到外部硬盘,保持本机系统盘足够的空间,让电脑始终处于高效运行状态。也正因为如此,我的一台普通家庭电脑往往可以顺畅使用5到7年,依旧比那些年年升级新电脑的人更快更稳定。
为什么?不是因为设备强,而是因为结构逻辑清晰。
你不是记不住,而是你没整理;
你不是不够用,而是你不调用。
外置硬盘不是技术难题,而是意识难题;
而“云端思维”并不虚幻,它从来都在,
只是你从未想过——你的大脑也可以“联网”。
—— 写于一个逻辑清醒的凌晨
_________________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