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太极人生

陈家沟四大金刚

健身太极与技击

陈家沟太极与少林武术

中华太极拳起源圣地---陈家沟

陈家沟,太极桃花源

拳乡传奇之旅  (1)  (2)  (3)  (4)

陈氏太极拳小架


返回首页

欢迎投稿: 电邮:info@taiji.hk


 

太极人生

著者: 林文辉

我在出版【陈家沟健体太极----六十分钟入门与实战】前夕,得到香港著名书法家戚谷华老师亲笔题辞〝太极人生〞,我是非常感激,太极人生正是我写这本书的原意,因为我在区议会的工作非常忙碌,亦体会到香港经济转型期,市民面对经济压力,亦有不少议员患重病,甚至病逝,都令我十分痛心。再加上今年病毒为患,伤病千人,死者近三百,特别是医护人员崇高舍己献身精神,我们深感敬意,亦痛惜人才早逝。

所以我们香港气功太极社联同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工联会等团体分别举办了多个健体抗炎抗炎启动礼运动,推广健康太极八式,2003年7月13日于香港大球场带领 12,500位保良局师生操练陈家沟太极健体18式,创造了一项健力士纪录万人太极【齐做健康操、挑战健力士】,希望将健体的信息带出社会,重视环境,重视生命。

太极的哲学理念是中国几千年的古文化,其核心是〝阴〞和〝阳〞的平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紧张〈阳〉与放松〈阴〉要得到平衡,我们当议员的,开会时精神集中,非常紧张,但回家后晚上及早上就要放松,不要将白天工作带回家,早晚做些运动,将健康信息储存于体内。今天好像少了半小时工作,但赚取未来三、五年的时光,这一张一驰的作息生活就是太极人生。

太极为什么由哲学产生了人体运动呢?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外国很多哲学,都是思维性的或以社会运动形式来表现出来。但是太极的〝阴〞〝阳〞哲理却可以通过肢体的运动来修练,更具有保护自己的技击作用,这就是太极拳,它是刚〈阳〉柔〈阴〉并重,通过一呼()一吸()配合身体的一开()一合()发挥人体的潜能,身体内的细胞及血管亦会产生一张()一闭()的规律运动,加上肌肉绕着骨骼产生一逆()一顺()的旋转,人体的内气就调动起来,就如海潮一样在体内澎胀()及收缩(),人体就像宇宙中一条电磁波天线产生共振效应,与身外万物互相产生影响,达到〝天人合一 物我同在〞的境界,因为人体与环境的熔合,世间一草一木都会像我们身体一部份和谐共存,身体就会健康,心境开朗,达到理想的太极人生。

 

   太极入门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

 


 

陈家沟四大金刚

来源:陈正雷太极网           作者:龚建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滔滔黄河,九曲十八弯,一出豫西的三门峡,就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在广袤的中原大地。洛水汤汤,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在邙山脚下,雄浑的黄河和秀丽的洛水相汇,一清一浊,泾渭分明。清水浊流回旋激荡,涛声震天,雄浑壮阔,构成一幅天然的太极阴阳图。据说,伏羲氏曾经在邙山山头观壮观的河洛交汇图,参悟出天地阴阳变化之理,而留下河图、洛书,演绎出先天太极图。中国古老的太极文化就诞生在这里。

    
离此不远的黄河北岸,就是著名的太极拳的诞生地陈家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太极拳这块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时也造就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陈家沟历代名手辈出,群英荟萃,在中国的太极拳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当今,正逢太极盛世,陈家沟是人才济济。在陈家沟众多的太极拳名家中,有“四大金刚”之称的陈沟四杰

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更是享誉武林。
 


    
陈小旺的故乡情

    1990年,陈小旺抛下国内如日中天的太极事业,孤身一人前往澳大利亚谋求发展,这在当时的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对陈小旺是毁誉参半。如今,十三个春秋已经过去,陈小旺也已年近六旬。古人说:“六十而耳顺。”近耳顺之年的陈小旺,十几年在海外漂泊,传播陈式太极拳,历经沧桑,洋装下跳动的是否依然是一颗中国心?

    
我们“武术之旅”访问陈家沟,拜谒陈式太极拳的历代先贤。在陈家沟,我们意外地遇到了陈小旺。

    
虽然年近六旬,可是陈小旺依然精神奕奕,面色红润,青春焕发,岁月的风霜似乎没有在他的身上留下多少印痕。只是在眉宇间流动的神情,仿佛更加平和,如波澜不兴的长江大河,深邃而又辽阔。他神态谦和,言语平缓,总是耐心地、手把手地向陈家沟太极拳学校的学生讲解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要领。这次他是应故乡焦作市的邀请,来参加《焦作市中小学太极拳教材》的编写工作的,陈小旺义务为这部教材做技术动作的图解示范。

    
“我原来的计划是到台湾去做巡回教学,可是家乡要编中小学的太极拳教材,这是大事,对普及太极拳有很大的作用,我怎能不回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呢?”陈小旺谦虚地说。

    
陈小旺讲述他这十几年在国外,为了传播陈式太极拳,历尽艰辛,现在终于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

    
“刚到国外那些年,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人生地不熟的,没少遭罪。最大的困难是外国人对太极拳不了解,不接受。”可是,陈小旺没有丝毫的退缩,只是坚定地走下去。通过陈小旺的不懈努力,终于使陈式太极拳在澳洲落地生根,并成立了“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他自己亲任会长。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个太极拳总会已经遍布世界三十多个国家,有五十多个分会,会员达十万余人。这些年,陈小旺总是在世界各地奔波,今天在美洲,明天飞欧洲,一年的总行程要绕地球五圈。他还经常到国内参加各种太极拳活动。“我自己虽然很辛苦,可是,看到太极拳日益在世界各地普及,世界太极拳的人口快速增长壮大,我心里仍然是非常高兴。”

    
谈到家乡陈家沟,陈小旺深有感情地说:“越是远离故土,越是怀念家乡。这十几年,每年我都要回来一两次。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看到家乡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我非常高兴。”

    
陈小旺的爷爷是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他的父亲是陈照旭。按理说,出生在这样的武术世家,给陈小旺带来的应该是荣誉和幸福。可是,在过去那个极“左”的年代,陈小旺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陈小旺的父亲陈照旭在解放初期的合作化运动中,由于说了一句:“互助组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搞合作社?”就被戴上反对合作化的帽子,抓了起来。后来有人说他在旧社会参加过当地的地方武装“杂牌队”;又说他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撤退后,他把村政权寄养在他家的牛给卖了。种种罪名罗织到一起,最后,陈照旭被判了刑。1960年,陈照旭由于心情抑郁,死在狱中。

    
有着这样的家庭背景,在那个年代,陈小旺的处境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可是,也正是这样的苦难经历磨练了陈小旺的意志,使他做什么事都有一种百折不挠的韧劲。陈小旺说,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出神入化的太极拳搏击技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他亲眼看到一位本家的叔叔从背后扭住父亲的手臂,说:“这一招你怎么解?”话音未落,只见父亲一抖,那人就被摔出几米开外,倒在地上。太极拳的奇妙从那时就深深地吸引了陈小旺。可惜父亲去世过早,没能来得及向他传授功夫。陈小旺的一身太极拳功夫都是得自陈照丕和陈照奎两位前辈。陈小旺说他那时随伯父陈照丕学太极拳时相当刻苦,经常一个人到陈家沟的东沟里去练,到村子南面的小邙河边练,到黄河滩上练。只有沉浸到太极拳的境界中,陈小旺才能忘记生活中的烦恼。

    
有名师的指导,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上个世纪70年代末,陈小旺就在武林中崭露头角,与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并称为陈家沟的“四大金刚”。这时中国也开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党和政府是讲究实事求是的,陈小旺的父亲终于得到了平反昭雪,压在陈小旺头顶上的阴云终于云消雾散。陈小旺也心情舒畅地开始在中国武坛上大展身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陈式太极拳》中,陈小旺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陈式太极拳的风采。影片中,陈小旺那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蹿蹦跳跃的拳姿,把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许多武术爱好者就是通过这部电视片,认识陈式太极拳、认识陈小旺的。与此同时,陈小旺多次参加全国武术太极拳比赛和国际武术邀请赛,从1980年到1982年,他连续三次获得全国武术比赛的太极拳冠军;1985年参加西安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他以深厚的功力,精湛的技艺,获得冠军。这以后,在多次重大的国际武术太极拳比赛中,陈小旺也多次获得冠军。他还多次随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在与外国的搏击高手交流切磋中,他多次用太极拳功夫折服了前来挑战的外国搏击好手,让世界认识了陈式太极拳的真面目。有一次陈小旺出访新加坡,一位柔道高手向他发起挑战,陈小旺婉言拒绝,但对方执意要比试,并熟练地将他的关节死死拿住。在此情形下,陈小旺只得出手反击。只见他顺势一抖,柔道高手就被甩出几米远。这位柔道高手又邀其同伴,从两边拿住陈小旺的腕关节。陈小旺不慌不忙,沉腰转胯,使用太极拳中的解脱之法,就将两人甩趴在地下。在场的外国武林高手都为陈小旺的太极拳功夫叹服不止。20023月,陈小旺应邀到台湾传授太极拳,一位跆拳道6段高手向他“请教”。陈小旺摆出陈式太极拳的中定桩让他推,可是这位跆拳道高手累得汗如雨下,就是分毫不动。后来八个彪形大汉联手推陈小旺,陈小旺不仅稳如泰山,还能轻轻松松的地喝水。陈小旺突然使出太极拳的柔化劲,八个大汉就如汹涌的波浪撞到礁石上,四散开来,滑倒在地,而陈小旺则稳如盘石。

    
陈小旺还广泛传播陈式太极拳,他辅导过的学生数以万计。他培养了许多太极拳运动员,许多国内、国际比赛的太极拳冠军就出自他的门下。他还涉足影视,参加过《太极神功》、《神丐》、《陈氏太极拳》等影片的拍摄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有关陈式太极拳的书籍很少。为了继承、发展、普及陈式太极拳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陈小旺不顾自己的文化底子薄,克服了种种困难,编着了《世传陈氏太极拳》、《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等书籍。他还发表了《论陈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陈氏太极拳的发劲》、《陈氏太极拳的抖杆》等多篇论文,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研究。陈小旺还出版了有关陈氏太极拳的拳、器械、推手的录象教学片,以多种语言在国内外发行。为了普及陈式太极拳,陈小旺在传统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创编了“陈氏三十八式太拳”、“陈氏十九式太极拳”,使陈式太极拳这一武术奇葩更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为了表彰陈小旺在传播推广陈式太极拳中所作出的贡献,1988年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向他颁发了武术贡献奖。他还被选为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主席、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还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七届政协委员。

现在的陈小旺是享誉国内外的太极拳家。

    
“我是祖国培养出来的,我所获得的荣誉也是祖国给的。我这身太极拳功夫就是在陈家沟练出来的,是陈照丕、陈照奎两位老师口授身传,一招一式传授给我的。祖国是我的根,陈家沟是我的根,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我的祖国,不会忘记我的家乡,不会忘记我的老师的。”陈小旺深情地说,“这些年我在国外就是为了传播太极拳,扩大太极拳在世界上的影响。现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推广下,太极拳在世界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发展,我感到很欣慰。人们都说叶落归根,将来我是一定会回来的。”

    
听着陈小旺的一席话语,我们为这位太极拳名家的爱国热忱所感动。陈小旺旅居国外十三载,尽管有种种传言,可是在客观上,他为太极拳在国外的普及推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中国的太极拳事业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返回首页


    
铁骨柔情 陈正雷

     陈正雷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如今已年过半百。从8岁开始练习太极拳,陈正雷修炼太极神功已经40余年,是当今陈家沟响当当的太极金刚。

    
陈正雷可以说是百炼成钢。他幼年丧父,七八岁的时候,母亲又远嫁西安,留下陈正雷和年迈的大娘相依为命。大娘是父亲的长房妻子,没有生养一儿半女,对陈正雷虽然非常疼爱,视如己出,可是在遭受了丧夫之痛后,精神受到刺激,患了精神病,一犯病就寻死觅活,上吊跳井,生活根本不能自理,更不用说照看还是孩子的陈正雷了。所以,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的膝下享受父慈母爱的时候,陈正雷却过早地领略了生活的艰难——无依无靠,缺衣少食,不仅要照看自己,还要照看生病的大娘。由于生活困难,陈正雷虽然成绩优异,却只上了五年小学就不得不辍学在生产队当饲养员,喂养牲口。这只是生活上的艰难。在精神上,随着陈正雷年龄的增长,父亲给他留下的“反革命子女”的帽子,却如一座大山压在他的头上,而且越来越沉重。

    
父亲陈照海也是太极拳名师,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经参加了当地的地方武装,进行抗日活动。这些地方武装在解放初期被当作“杂牌队”,受到了清理。陈照海就是在这个运动中去世的。父亲虽然死了,可是在那个极“左”的年代里,那顶“反革命子女”的帽子,让陈正雷饱受了沉重的精神磨难,让他抬不起头来。

    
尽管饱受生活的磨难,尽管精神受到极度的压抑,陈正雷却又是幸运的。1958年,他的伯父陈照丕从河南黄河水利委员会退休回到了家乡陈家沟。看到原来的武术之乡已经没有多少人练习太极拳了,老人非常着急。为了不使陈式太极拳后继无人,陈照丕就在自己家里办起了武术学校,向村里的年轻人传授太极拳。陈正雷就是在这时得到陈照丕的言传身教,步入太极拳殿堂的。陈照丕待陈正雷如同慈父一般,不仅向他传授武艺,还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让陈正雷感受到人间的温暖。除了恩师陈照丕外,陈正雷还得到了老村长张蔚珍的照顾和关怀。张蔚珍从50年代起,就在陈家沟担任村长和党支部书记,他为人正直,办事公正,深受陈家沟村民的爱戴。对陈正雷一家的不幸,张蔚珍非常同情。他总是说,党的政策是不看血统看表现。他和村委会一班人非常支持陈照丕在村中传授太极拳,他还号召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学习太极拳。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等年轻人表现出对太极拳的爱好和天赋,张蔚珍就让陈照丕特别关照,重点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今日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重要的继承者。1974年,陈正雷在河南省的武术表演赛中崭露头角,他那出色的太极拳技艺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在张蔚珍的推荐下,陈正雷被招到温县通用机械厂工作,从此生活境遇有了很大的改善。后来,省里到陈家沟选拔运动员集训,准备参加全国运动会。陈正雷由于“出身问题”的影响,险些落选,是老村长亲自找到有关领导,极力推荐,才使陈正雷成为专业运动员,参加了全国比赛。谈到过去,陈正雷感慨地说:“老村长对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发展有功,对我陈正雷更是有知遇之恩,我这一生是没齿难忘。”

    
苦难是一所学校,它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培养人坚定的信念,难怪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筋骨,劳其心志。”历经磨难,陈正雷终于成为当今的太极金刚。患难之中得到的滴水之恩,让人永世难忘,也让人懂得什么是人间的真情。陈正雷说:“我这一生要感谢恩师的培养,要感谢老村长的关怀,还要感谢我的爱人,我们是患难之交。”

    
谈到陈正雷和爱人路丽丽由相识到相知,由相知到二十多年的相濡以沫,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上个世纪70年代初,陈正雷已经出落成一个英俊潇洒的年轻后生,他不仅性格温和、外柔内刚、接人待物知书达理,还有着一身出色的太极拳功夫。那时,河南农村每到春节,都要组织文艺活动,由各村农民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到各个乡镇进行巡回演出。陈家沟是武术之乡,出的节目是武术表演,其中最精彩的节目是《打老虎》。这个节目取自“武松打虎”的故事,一人扮演老虎,一人扮演打虎的英雄。打虎的英雄先使用棍棒等器械与老虎搏斗,最后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表演中,打虎的英雄要钻火圈、钻刀圈,还要鱼越着钻过两米多长的席筒子,然后要在椅子叠成的一人多高的“山上”做拿大顶等动作。整个表演惊险刺激,要求表演者不仅要有很好的武术基本功,还要身手敏捷,胆大心细。陈正雷不仅是节目的武术动作的设计者,还在节目中扮演打虎的英雄。

陈正雷矫健的身手吸引了许多年轻姑娘的目光,有些姑娘还主动和他接近。可是当了解到陈正雷的家庭出身和他的贫穷的家境时,姑娘的父母都强烈地反对自己的女儿和他交往:“我们不能看着你嫁给他过苦日子。”

    
路丽丽也是在这个时候注意到陈正雷的。路丽丽的父亲1957年被打成“右派”,全家下放到陈家沟。虽然同在一村住,可是路丽丽并不认识陈正雷。在她看了陈正雷精彩、惊险的表演后,她的心渐渐地被这个年轻人吸引住了。她先是羡慕他的矫健、勇敢,后来就是担心害怕。终于经过一个亲友的介绍,他们俩认识了。可是,第一次到陈正雷家去相亲,路丽丽的心就冷了半截——两间半破草房,破败得不像样;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那天正好是大年初一,可锅里煮的却是红薯玉米面糊糊;还有七十多岁的神经不正常的老娘……

“当时我不是没有犹豫过,我的父母也反对过。可是,和他接触越多,了解越深,我就越放不下他。也许是他那顽强奋斗的精神吸引着我,也许是他对大娘的爱护关心感动了我。最后,我说服了我自己,也说服了父母,终于和他订了婚。”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往事,路丽丽感慨道,“那时我只是感到和他一起生活,虽然眼前的日子艰难,可是,今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两人结婚不久,陈正雷就被选入河南省队集训,长期在外面训练、比赛,路丽丽就担负起照看大娘、抚养孩子的重任。那时已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责任田制,路丽丽一个女人家种了八亩责任田,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那种艰难是可想而知的。陈正雷说:“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功劳有一半要归功于我的爱人。”

    
现在,陈正雷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太极拳名家,为传播太极拳呕心沥血。他的爱人则是他事业上的贤内助,协助他创办“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为太极拳事业忙忙碌碌地奔波着。陈正雷的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大女儿陈娟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在广东体委工作;儿子陈斌在英国留学;小女儿陈媛正在郑州上大学。

    
“他们都练习太极拳。我不仅让他们学习太极拳,还要让他们上大学,有了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继承太极文化。”
 

陈正雷大师表演

陈正雷大师伉俪与香港气功太极社

会长林文辉及副会长王炳光合照

 

 

 

返回首页

眷恋故土的王西安

王西安太极网
 

在陈家沟的“四大金刚”中,王西安是唯一一个眷恋故土,执着地在温县传播陈式太极拳的太极拳名家。

     1944
7月,王西安出生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受当地村民练拳习武之风的影响,他渐渐的爱好上了陈式太极拳。青少年时期,他昼夜苦练,先后师承于陈式太极拳第18代传人陈照丕、陈照奎两位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老架、新架套路,以及器械、推手等技法,通过长期的研练,他逐渐领悟到太极拳的奥妙,终于成为当代陈式太极拳名家好手。

     
王西安曾经担任陈家沟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民兵营营长,为陈家沟太极拳的中兴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下面是几则有关王西安的小故事。

组织村民练太极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正是极“左”思潮泛滥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国充满动荡,到处都在“破四旧”,批斗“牛鬼蛇神”。当时在陈家沟教授太极拳的陈照丕老人也受到了冲击,教拳被当作“四旧”批判。在这种环境下,陈照丕老人被迫编一套语录拳,教授太极拳爱好者。

    
当时担任民兵营营长的王西安也在跟陈照丕老师学习太极拳。通过几年的演练,他深深的爱好上了太极拳。在当时的环境下,王西安尽自己的所能保护起了陈照丕老师。随着环境的平复,王西安在村长张蔚珍的支持下,号召陈家沟的村民都来学习太极拳,并且作出规定:每天早晨,社员都要到大队部院子里集中训练,每天点名,去练的人记工分,不去练的人要扣工分。这种激励措施,使得陈家沟大多数的人迷上了陈式太极拳。村边、地头、庭院内,都成为村民们训练的场所。一时间,陈家沟的村民练陈式太极拳蔚然成风,一度冷落的太极拳又热了起来!

    1970
年,陈家沟村又成立了陈式太极拳业余学校,王西安亲自担任校长。经过努力,陈式太极拳终于又在陈家沟重振雄风。

延请名师来传拳

    1972
年,陈照丕老人潸然去世。当时,陈正雷、陈小旺等人虽然追随陈照丕老人十余年,功夫出众,但是他们终究年轻,在对陈式太极拳的理解上,仍需要进一步得到名师的指导。陈照丕老人的突然离去,使陈家沟的太极拳爱好者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西安得知刚刚回到陈家沟的陈茂森曾经在北京跟随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学过拳,他就上门拜访。可是陈茂森城府极深,竟一口否认自己会太极拳。王西安心里不信,就暗暗留意,终于在一天夜里,从陈茂森家的门缝里,他看到了陈茂森练太极拳的身影。从此,王西安每天都到陈茂森家门外,偷看他练拳。后来陈茂森发现了王西安。在王西安的恳求下,陈茂森被感动了,他告诉王西安,在北京陈发科之子陈照奎是陈式太极拳第十八代传人,深得陈式太极拳的真传。

    
听到这个消息后,王西安兴奋得几夜都睡不好觉,他请陈茂森写了封邀请信,真诚希望陈照奎回到陈家沟传授陈式太极拳。很快,陈照奎就回了信,表示愿意为家乡作贡献。这一年的腊月,王西安和陈茂森动身前往北京,正式邀请陈照奎回乡教拳。当他们从北京回来时,已是农历正月初三。陈照奎深深地被家乡人的盛情所感动,就把陈式太极拳的真传秘技毫无保留地传给了陈家沟的村民。从此,在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在老架的基础上又多了两个套路,即新架一路、二路。

   
造福桑梓建武院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华武术也日益兴旺昌盛,特别是太极拳越来越受国内外人的喜爱。陈家沟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已经成为世界上太极拳爱好者景仰的圣地,而陈家沟的太极拳师们也是身价倍增,许多拳师走出国门,到海外传授太极拳。

    
这时的王西安已经是声名显赫,与陈正雷、陈小旺、朱天才并称陈沟四杰。他曾经连续4次获得河南省武术比赛的太极拳冠军;1982年,他参加北京首届太极拳推手赛,力克群雄获第一名1985年,他获哈尔滨全国首届太极拳名家邀请赛第一名。他长年执教,培养出众多优秀武术人才,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他还多次应邀出访日本、法国、瑞士、荷兰、西班牙、美国等国,讲学授拳。1996年应邀到日本讲学期间,他被授予大阪市荣誉市民称号;1998年赴法国讲学期间,他受到了法国总统的亲切接见2000年应邀赴法国讲学期间,他又被    法国巴德纳市市长米奇维尔授予巴德纳市永久荣誉市民称号……

对王西安来说,出国定居,谋求发展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可是王西安却选择了在故乡温县陈家沟开创太极拳事业。他说:“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无论何时,陈式太极拳都不能离开陈家沟,这里是根。让这条根粗壮起来,是我的责任。”

   2001
年,他筹集三百多万元在陈家沟创办了陈家沟武术院。这个武术院古色古香,占地2万多平方米,包括有现代化教学楼、公寓楼、综合训练房、餐厅。武术院的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完成,并于200111日剪彩开学。这个武术院是豫北地区最大的封闭式、寄宿式私立武术学院。


   
为了建好这个武术院,王西安耗费了全部积蓄。他说服大儿子卖掉了刚建成的楼房,把款投向了武术院;他劝说二儿子把盖新房的款用于兴办武术院。如今,武术院的二期工程正在筹划中。王西安的目标是在陈家沟建一处陈式太极拳的“活档案”,使陈家沟真正成为太极故乡。他还准备投资建公路,绿化陈家沟的环境,让陈家沟成为一个世界闻名、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旅游胜地。

                      王西安大师风范在腾龙

 

 

 

 

 

 

 

返回首页

    朱天才,拳传海外

     
朱天才不仅是陈家沟的“四大金刚”之一,他还被誉为新加坡陈式太极拳的开山人。这是因为,朱天才是陈家沟第一个走出国门,到海外传播陈式太极拳的太极拳家,而他出国的第一站就是新加坡。

朱天才虽然不姓陈,可是他的母亲陈富英却是陈家沟的陈氏后代,论资排辈,朱天才应该是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代外孙。朱天才1944年出生在陕西省的西安市,由于外祖父陈广禄没有儿子,所以1950年,他就随母亲回到陈家沟,落户在外祖父家。

    
从小生活在武术之乡,又是太极世家,耳濡目染,朱天才自幼就对陈式太极拳情有独钟。他先后拜陈照丕和陈照奎两位族舅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新架、老架套路,以及刀、枪、剑、棍等器械,还有推手、擒拿等搏击技术。由于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所以在青少年时代就武艺出众,成为陈家沟青年一代拳师中的佼佼者。14岁他就获得过太极拳比赛的第一名,此后经常随陈照丕老师参加武术表演赛。1972年,全国恢复了武术运动,陈家沟也组队代表地区参加省级武术比赛,当时,陈照丕老人任教练,朱天才任助教,协助老人训练运动员。

    
朱天才还是陈家沟学校的民办教师。他当语文教师13年,不仅向学生教授文化课,同时还利用工作之便教学生练习陈式太极拳。由于朱天才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对太极拳的原理理解较深,所以在教授太极拳时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太极拳理论和技术。就这样教学相长,朱天才终于攀登上太极拳的顶峰,被人们誉为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
在国内举行的武术比赛中,朱天才曾两次获省武术比赛的陈式太极拳冠军,两次获得全国武术比赛的金牌。

    
时间进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武术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1983年,新加坡内务部部长李炯才先生带领太极拳代表团来到陈家沟参观。他们看到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赞叹不已,就提出请求,希望中国派教练到新加坡传授陈式太极拳。为了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国家就选派朱天才到新加坡执教。于是朱天才就成为陈家沟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到国外传拳的太极拳师。

    
朱天才在新加坡的繁华世界体育馆做首场表演。当时,新加坡人从来没有见识过陈式太极拳,对这个拳种感到很新奇。因此,朱天才做表演的那天,新加坡国家官员和武术爱好者纷纷前来观看,可容纳六千人的体育馆座无虚席。朱天才的陈式太极拳刚柔相济,圆活自然,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时而似风响雷动,阵阵狂飙;时而如碧波荡舟,潺潺流水,缠绵不断。看到这精彩的表演,现场的观众大为陶醉,赞叹不已,体育场内掌声久久不息。

    
朱天才在新加坡授拳七个月,培训学员近400人,既传播了中国文化,又增进了中国和新加坡两国人民的友谊。朱天才做为太极使者,在中新两国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此后,朱天才多次应邀到新加坡传授陈式太极拳,把陈式太极拳普及到了整个新加坡。因此,朱天才被誉为“新加坡陈式太极拳的开山人”。

     
在拳传新加坡之后,朱天才的足迹又踏遍了世界上许多的国家和地区。他八次出访日本,传授弟子数千人。90年代,他又出访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几乎每年都要绕地球一周,把陈式太极拳广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传播陈式太极拳时,他不仅传授技术,同时还传授中国的古代文化。他认为太极拳不仅仅是健身、防身的技术,它还是一门科学,它集医学、力学、理学、美学、哲学为一体,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高雅文明的内涵。在和外国友人交流太极拳技艺时,朱天才总是虚怀若谷,表现的非常谦逊,即使技艺高超,也从不恃技欺人。一次,在美国,朱天才和一个外国人切磋拳艺,朱天才只用了一个弹抖,就把对方“嗖”的一下弹了出去,撞倒身边两个人后,又在一丈开外倒地。围观者一片惊呼,看不出是何招数,问倒地者,他也是莫名其妙。在一片称赞声中,朱天才平静地说:“不是我功夫好,只是得机得势,用对了太极劲,你们练好了,也能做得到”。这种谦虚的态度,使朱天才深受国外的太极拳爱好者的好评。

     
在悉心传拳育人,弘扬陈式太极拳的同时,朱天才还深入研究太极理论,挖掘整理陈式太极拳理论文献,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海内外出版发行了《正宗陈家沟太极拳》、《二路炮捶》、《秘传陈家沟太极拳歌诀》(手书版)等太极拳专着,还发表了《关于陈家沟太极拳套路的辨析》、《太极拳的缠丝与抽丝》等论文
。最近出版发行了《陈氏太极拳教学》光盘,整理了《陈氏太极拳入门》、《陈氏新架一、二路》等著作。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学无止境。现在朱天才长期在新加坡传授太极拳,同时他仍在刻苦修炼,在诲人不倦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技艺。为弘扬中国的太极文化,为太极之花开遍世界,他在辛勤地耕耘着。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


健身太极与技击

著者: 林文辉


 

        有很多练习健身太极的学习者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现代社会科学进步,鎗枝炮弹已经十分普遍,文明社会讲法治精神,太极技击作用已是可有可无,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们曾亲访太极发源地,中国河南陈家沟了解最古老的太极招式的健身作用与技击功能,发觉两者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如王西安大师所说〝练拳时无人(敌方)如有人,推手时有人(敌方)如无人。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因为练太极最重视的是〝精、气、神〞。


:练拳时每个动作都有一个目标,如拦扎衣一式中,力的方向是从左脚经膝及腰胯传到右肩再到右肘 直达掌指之间,由于有这个意识,体内的精力就会调动起来。


:很多人练太极拳三、四十年都没有进步,最常见就是动作不正确,今天的动作,到了下星期又变了样,我们称为〝尺寸不准〞,例如单鞭的抱球应该右手接敌方手腕,左手托敌方手肘成擒拿势,你练习十年都不会改变,所谓十年磨剑,功力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就像新琴的声很硬,弹多了,琴的共振及共鸣产生出来,声音就柔和悦耳。人体内的细胞经过日积月累的锻炼,亦会产生共鸣的现像,就是内气。


:人是有灵气的,我们的皮肤有感觉,耳能聴,鼻能嗅,舌能味,眼晴更是灵魂之窗,特别是危机存在的时候,我们体内会调动各种潜能,体内的激素及肾上腺等等都会提升,正如一只老虎看见猎物就产生一种神来之势,所以〝练拳时无人如有人〞是为〝神〞拳。


        我们练拳要有技击的意念,重要性并非为打为杀,它在自卫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更有效地强身健体,更是深入研究中国〝阴〞〝阳〞哲理文化的入门。

 

 

  

 

  

林文辉师傅技击对练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


 

陈家沟太极与少林武术

(2003年5月8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的少林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

 

香港气功太极社会长 林文辉

 

        2002年8月我与香港气功太极社的副会长王炳光先生一行十三人,从香港长途跋涉到达河南陈家沟及嵩山少林寺进行“寻根之旅”,在陈家沟住了三天,诚意拜访了陈家沟武术院院长王西安大师、陈正雷大师及马虹大师,一方面请教陈式太极的拳法及练功法门,另一方面探究陈家沟太极拳的发源,获益良多。

 

        及后再走访嵩山少林寺,观摩少林武僧的少林拳术。回港后更邀请福建少林五祖拳传人周盟渊大师及其徒蔡长庆师傅来港参加在香港黄大仙“腾龙墟”的“传统武术群英会”中表演了南少林〝易筋经〞〝摇身抖甲〞及少林铁臂鸳鸯手的絶技,其内功的外发竟与我的入室师父陈家沟的国际太极拳王王西安大师表演的“太极弹抖神功”如出一辙,两位大师的演练下“少林”与“太极”的一硬一软两种功夫竟然融合在一起,中国的“阴”“阳”文化哲学在两位大师的功夫展现出来。

 

        关于陈氏太极拳创始者,见于《陈氏宗谱》第九代陈王廷〈约公历1509年〉仅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陈王廷青年时考过武举,武功颇佳,年老隐居,造拳自娱,他的遗词上半首有〝……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相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单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就被吸取二十九势,即懒扎衣、金鷄独立、采马拳、七星拳、雀地龙、悬脚虚、伏虎势、兽头势、朝天蹬、朝阳手、指档势、跨虎势、当头炮等,〈见王西安着《陈式太老架》8页〉除吸收戚氏《拳经》外,〝从其它拳种吸收那些势,以及那些势是他的创见,今已不可考取。根据《陈氏拳械谱》,拳法方面还有〝散手〞和〝短打〞的势名很多〈包括了政和破解的方法〉。也有擒拿法的〝金刚十八拿法〞势名。可见当时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是很全面的。值得注意的是传习于少林寺的〝红拳〞,也见于《陈氏拳械谱》,该旧谱上有〝小四套亦名红拳〞拳谱,其第一势为〝太祖立势最高强〞,末两句为〝要知此拳出何处?名为太袓下南唐〞。另有〝盘罗棒诀语〞则:“古刹注销〈出字为封字之误,少林寺在登封县〉少林寺,堂上又有五百僧。……要知此棒出处?盘罗留传在邵陵”〈邵陵是少林的音转〉。少林寺拳棒在隋唐时即著名,在明代抗倭战争中少林寺僧很多献身于卫国战争。温县在黄河之北,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在黄河之南,仅一河之隔。这是太极拳与少林拳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一,另据陈王廷好友武举李际遇以地主武装结寨于嵩山少林寺之前的御砦,反抗明皇朝的逼粮纳税,陈王廷只身入寨,劝说李际遇勿叛明皇朝的史料来看,陈王廷可能早先也到过少林寺。这是太极拳与少林拳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二。明清之际的少林寺拳法著作,今所存者有上海蟫隐影印本《拳经拳法备要》一书,上海国技学社于1927年间石印的称为《玄机秘授`定穴道拳诀》一书,唐豪也收藏有旧抄本〈今存北京〉,余早年曾向唐借抄录副。余取三本合观,虽互有详略,实同出一。其中理法及身手步法,与陈氏太极拳精要处为吻合。这是太极拳与少林拳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三。陈王廷既然采各家拳法,对距离不远的少林寺拳法不会不加采纳,这是太极拳与少林寺拳法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四〈见顾留馨着《陈式太极拳二路炮捶》13-14页〉陈氏太极拳传至十六世陈鑫(1849年至1929)著书《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当年,太极大师吴图南曾亲访陈鑫,指陈鑫告知,陈家著名炮捶〈陈氏太极第二路〉属少林拳。〈见戴君强着《太极拳动力的科学》〉

 

        由以上论述,可见陈家沟的太极与少林武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地理位置来说陈家沟与嵩山少林寺只是2小时车程的距离。武术方面,表面是一刚一柔,但从王西安大师与周盟渊大师的上乘内功,可见是殊途同归。在招式上著者想将《少林长拳》〈少林寺第3代武僧释德啓演示,由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的视像光盘〉与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十九代传人王西安演示《陈式老架一路》由河南电子音像出版视像光盘〉作一对比如下:

 

少林长拳

陈氏太极拳

相似度

预备式

预备式

80%

下撅手

下捋手

60%

板手

/

/

海底捞沙

/

/

下撅手

下捋手

60%

回头望月

撇身捶

80%

双裹下冲

/

/

提手炮

金刚捣碓

90%

二起腿双裹

踢二起

90%

双捧手

搂膝

60%

弓步双提鞭

单鞭

70%

双推掌

双推手

90%

云手

云手

100%

双推

小擒打

80%

虚步摆掌

/

/

双推回头望月

撇身捶

80%

双裹拳

/

/

弓步双担鞭

单鞭

70%

马步担鞭

单鞭

80%

跳步推掌

/

/

冲拳二起脚

踢二起

90%

海底炮

击地捶

90%

燕子取水

雀地龙

80%

冲天炮

金鷄独立

60%

冲掌下裹

掩手肱拳

80%

马步担鞭

单鞭

80%

双盘水

/

/

双推

双推手

70%

抱腿踹

蹬一跟

90%

双裹拳

/

/

双盘手

搂膝

60%

 

      由以上对照表可见,引进少林长拳的招式中近似的有31个〈占74%〉,极为相似的〈相似度80%以上〉有15个招式〈占48%〉,由此可见陈王廷造拳时的确参考及吸纳了少林武术,但在这造太极拳的过程中,有独树一帜的创造成就如下:

〈一〉    把武术和〝导引〞、〝吐纳〞的相结合

〈二〉    螺旋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型,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三〉    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四〉    创造了粘随不脱,奋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五〉    发展了以太极含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见唐豪及顾留馨合着《太极拳研究》56页〉

 

        后来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陈氏老架太极拳第一路发展出陈氏新架、赵堡架、杨架、武架、吴架和孙架,传至海外,蜚声国际。

 

        所以,著者认为少林武术与陈家沟的太极拳是原出一辙的武学文化,是中国〝阴〞〝阳〞哲学的代表,这个文化不单是中国的遗产,更是世界的遗产,好好的保护及发扬将造福全人类。

 

参考书目

〈一〉    王西安:《陈式太极拳老架》

〈二〉    王西安:《陈式太极拳推手技法》

〈三〉    王西安:《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

〈四〉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

〈五〉    张继峰:《太极拳圣地陈家沟》

〈六〉    顾留馨:《陈式太极拳第二路炮捶》

〈七〉    戴君强:《太极拳动力的科学》

〈八〉    沈家桢《陈家太极拳》

〈九〉    顾留馨:《太极拳术》

〈十〉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

〈十一〉          乔熛、刘荣淦:《精功陈式太极拳》

〈十二〉          德虔:《少林武术大全》、《少林寺与少林拳》

〈十三〉          周志强、周盟渊:《南少林五祖拳》

〈十四〉          周盟渊:《五祖拳制胜奇招》

参考视像光盘目录

〈十五〉          释德啓:《少林长拳》、《少林炮拳》

〈十六〉          王西安《陈式老架一路》《陈式老架二路》《陈式太极推手》

〈十七〉          周盟渊:《易筋经入门》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


中华太极拳起源圣地---陈家沟
[ 原著:焦作温县旅游局    来自:焦作信息     发表人:陈鱼落雁
    陈家沟位于河南焦作温县城东南公里的清风岭中段,距焦作市区35公里,之所以称之为太极故里,不仅是因为黄河与洛河交汇孕育出太极阴阳文化,更因为在这里诞生了风靡世界的武术精粹——太极拳。太极拳是明朝末年陈家沟村民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一步入陈家沟,就犹如步入了太极文化的圣地。这里有令人敬仰的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有响誉国内外的陈家沟武术馆,有充满传奇色彩的杨露禅学拳处。其中,历代宗师纪念馆是为纪念太极拳历代宗师所建。纪念馆的前面塑建有太极拳鼻祖陈王廷的铜像以及历代太极拳宗师的碑碣,碑碣上刻有历代宗师的简介,这是中外太极拳爱好者为纪念太极宗师们的所镌立的。
 在陈家沟武术馆,可以一览当代太极拳师的风采。在武术馆大厅的四面墙壁上,可以看到当代太极拳名家以及后起之秀的展板。其中当代太极拳大师、陈氏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曾多次夺得全国太极拳、太极推手冠军,以其精湛的武技折服武林。与他相邻的是当代太极拳大师、陈氏十九世传人、全国武术十大名师陈正雷;以及与
陈小旺、陈正雷并称为“四大金钢”的王西安、朱天才,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人人身手不凡,传拳授艺于五湖四海,名声远播于世界各地。杨露禅学拳处座落在青峰岭下,杨露禅常常攀上青峰岭头,藏在树丛中向下面的武学园内猎看传拳情景,并在门前空地上练习,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所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杨露禅正是在这里拜陈长兴为师,并获得陈氏秘传拳谱的。之后,太极拳又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
 太极拳自17世纪创编以来,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参练人数最多的世界武术运动。1978年,一代伟人邓小平挥毫写下了“太极拳好”极具号召力的题词。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1500名中日太极拳选手的精彩表演震憾了世界。1992年,温县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全世界每年都有大批的太极拳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参观游览,陈家沟也被中外太极拳爱好者视为“太极圣地”。自1992年以来,焦作温县已成功举办了5庙太极拳年会,共有30多个国家70多个太极拳组织约1.7万名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比赛或表演。特别是2000年太极拳年会升格到焦作市举办,创下了历届参加年会人数之最,从而把这一世界武术精粹的普及与推广继续引向高潮。目前全世界参练太极拳的总人数已达到8000万人,有各种太极拳组织1000多个。而在陈家沟,全村80%以上的人会打太极拳,就连小孩子做游戏也离不开太极招式,所以这里至今尚有“喝了陈沟水,都会跷跷腿”的说法。
 体会陈家沟的纯朴民风,感受太极拳的博大精深,领略太极文化的不尽魅力,太极故乡人民热情欢迎您的到来!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


 

陈家沟,太极桃花源
[ 原著:王涛    来自:博武网        发表人:谈笑
 

    在陈家沟,时间拥有和其它地方不一样的速度。而这种速度差是无法用快与慢来形容比较的。
    当整个世界被物质重新勾勒轮廓,当白天黑夜早已紊乱了它应有的程序。流行的成为过去,过去的又从新成为流行。一切的一切都在飞速变化,所有的所有绕过去又绕了回来.
    陈家沟,依然是陈家沟。
    在陈家沟,太极拳,依然是太极拳。
     武术之旅
          ——河南温县陈家沟
    陈正雷,河南温县人,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一件中式棉袄,一脸平静,是我们陈家沟之行的向导。
    一整天的接触使我有从容的时间感受他的性格。童年的艰辛促使了他青年的奋进,而青年的奋进促成了他现在的从容。气定神闲的他,只有说到一件事会无法掩饰内心的澎湃,那就是太极拳。
                              
   “伏羲台就是传说中伏羲观河水东流,察日月交替,思寒暑循环,构演八卦的地方。”陈正雷手指着路边山坡上的高台说。
    走下车,黄河的味道扑面而来。眼前的黄河滩空旷开阔,厚重的黄色弥漫了一整片天地,一派苍凉。
   “洛河水从西南而来,在这里和黄河水交汇,洛河清澈而黄河混浊,黄白两水相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漩涡,正是一幅鲜活的太极图。”陈正雷站在洛河大桥上极目远望。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宋朝时期开封府的人口就多达160万……
   “陈家沟的渡口一过就是虎牢关,这就是三国时期经常摆战场的邙山,有过三英战吕布和刘邦、刘秀的很多传说故事……
   “温县出了很多名人,有文武双全的司马懿,有韩愈,还有孔子八大弟子之首的伯子相……”
                                ……

    一路上,陈正雷不停地向我们介绍着河南、温县和陈家沟,强烈的自豪感在不经意间流露无遗。
    车子在黄河滩上飞奔,陈正雷滔滔不绝地说着陈式太极拳:“要想知道太极拳的由来,先要了解太极的含意。太极本于无极,故名太虚。‘太’的意思就是极其至大。‘虚’是空虚无物的意思。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间、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当我提到目前依然有人对太极拳的源流争论不休时,陈正雷淡然一笑:
    “我不想纠缠于这些有关历史的争论,但是有些人说在陈家沟这样的穷山沟不会产生太极拳,这我就很不同意了。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全世界,哪个发明家也不是百万富翁,也不是天生都是在城市长大的。如果以城市乡村、以贫穷富有作为评判太极拳发源的依据未免太过荒唐。
    如果你想要把太极拳的历史搞得一清二楚,就应该像唐豪先生和顾留馨先生一样,进行踏实的实地考察工作,就要亲自登上伏羲台,亲自走进陈家沟,就要进行大量的历史研究,需要有文字的历史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车窗外依然是抹浓重的黄,当你周身被这样的黄所包裹,你会自然拥有一份凝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或许正是陈家沟所处的中原地理位置,正是陈家沟所经历的连年战乱,正是这里人民的贫穷劳顿,才使得太极拳能够在这片沃土上生长繁衍。
    “我在很多场合,在和很多人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时都曾经提出过我的这个观点,只要你有可靠的文献、可靠的历史依据,能把目前我们的观点推翻,是完全可以的。太极拳是中国老祖先创造的,人人都可以继承,你没有继承好,你就没有尽到责任。陈家沟继承了、发展了,反而受到批判和非议,这当然没有道理。
太极拳在陈家沟中兴、发展,这是陈家沟的功劳,是谁也磨灭不了的。现在国内外流行的五大门太极拳门派是陈、杨、吴、武、孙,其中杨、吴、武、孙四大门派是直接或者间接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这一点没有人可以否认。”
    至于以前陈家是跟谁学的,这些历史渊源的问题似乎应该属于考古专家的研究范畴。好事者也可以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尽情考究,而真正武术界有识之士应该抓住当前太极拳发展的盛世,精诚团结、培养下一代,把太极拳继续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我可以看到陈正雷的侧面,有一个异常坚毅的轮廓。几十年的风雨历练,让陈正雷凝视前方的目光更加深邃坚定,然而表情却始终平和。
    在陈家沟的最南边,坐落着陈照丕陵园。陈正雷说这是1988年集资9000元建起来的。松树、石碑、斑驳的围墙。四周很静,偶尔有车子开过都觉得是在打扰它的宁静。陈正雷说,陈家沟村小名声大,还应该感谢人家外国人,陈家沟的发展是以外促内。
    陈家沟让全世界惊艳,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来陈家沟的第一个外国人是日本的三浦英夫。说起三浦英夫陈家沟学拳的来龙去脉,没有人比陈正雷更清楚了。
    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当时的日本副议员、中日友好协会理事长三斋正一一行三十多人,其中就包括身为中日友好协会副理事长的三浦英夫。
    三斋正一对邓小平说:“我们这一行人不仅仅是中日友好的使者,还都是中国太极拳的爱好者,总理您要是不相信,我们可以一起在这里为您表演。”听了这话,邓小平十分高兴,兴致勃勃地说:“太极拳好!”
    日本人不失时机地请邓小平提字,邓小平也欣然答应,并留下了如今家喻户晓的墨宝“太极拳好”。
    回到日本后,三浦英夫成立全日本太极拳协会,他亲自担任理事长,并创办了自己的太极拳杂志,而杂志的刊名正是使用了邓小平的题词。
    1979年,三浦英夫产生了亲自到太极拳圣地永年和陈家沟拜访的想法,但是在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下,他得到有关方面的回复是,陈家沟和永年都不对外开放。
    一年后的1980年,三浦英夫又一次提出了拜访永年和陈家沟的要求,却依然没能成行。
    第三年,三浦英夫没有通过国家体委,而是直接找到了旅行社,委托旅行社安排永年和陈家沟的行程。1981年3月19日,在游历永年以后,三浦英夫一行三十人终于来到了陈家沟。
   “他们那时候的到来的确在陈家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那是日本投降以后老百姓第一次见到日本人。日本鬼子,三光政策,烧杀抢掠,这一带谁不知道他们的凶残?日本人要来陈家沟挑战比赛了,这个消息在整个这一片传开了。
   “他们来的那天,陈家沟聚集了上万人,田间地头、房上树上,到处都是人。结果温县公安局、驻军部队全部调过来人手还是不够用,又把焦作公安局的警察也都调了过来。三浦英夫一行三十多人,随队一起来的还有日本国家电视台放送王的工作人员。我们当时组织了一场表演,看得日本人非常激动,他们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太极拳。”
    三浦一行回国后,有关陈家沟的影像便通过电视卫星传到了世界各地。小小的陈家沟凭借丰厚的太极拳文化底蕴、依靠正宗独特的陈式风格,让整个世界惊艳。陈家沟,终于走出了从古至今的封闭状态。
    1982年,三浦英夫第二次来到陈家沟,向陈家沟的太极拳老师们提出赴日本讲学的邀请。
1983年,陈正雷和王西安开河南省武术界赴外国讲学的先河,到达日本传拳授艺。
   “我经常说,我们应该感谢三浦英夫,他是第一个来到陈家沟的外国人,是第一个把陈家沟的老师邀请到国外讲学的人,是第一个为陈家沟和世界架起桥梁的人。同时,陈家沟也是通过日本媒体的宣传,扩大了影响。接下来的几年中,陆陆续续来了很多外国人,有加拿大的、美国的、欧洲的、东南亚的,当问到他们了解陈家沟的途径时,他们纷纷提到了日本电视台。在这种背景下,以外促内的陈家沟逐渐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成立了外事办,每年都会接待几十个来这里拜师学艺。”
    不知你是否也像我一样,偶尔有那么一个瞬间,会想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桃源生活。
    本应该春意盎然的时节却乍暖还寒起来,但是春天毕竟来了,枯树在寒风中依然按捺不住摇摆绿意。
    当我在陈家沟的村南头,遥望眼前的这一整片村庄时,心中闪回的一直是陶渊明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田里耕种的农妇,街头闲聊的老人,村口玩耍的孩子……陈家沟的人们正在自己的太极桃花源里愉快的生活着。
    当年,或许正是这份坡坡岭岭的起伏,这份沟沟坎坎这跌宕,这份山山水水的僻远留住了陈卜匆忙的脚步,毅然决定在这瑞安家立业。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作常杨村。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人烟几绝,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正是随着移民大军从山西迁到了当时的常杨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改名为陈家沟。
    陈卜定居温县后,为保卫桑梓,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兴家立业,人繁家盛。
    特别是在第九世陈王廷以后,陈家沟习拳武械的风气更加浓郁,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在明末拳术已著名。与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密。”
    陈王廷正值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社会动荡。他久不得志,晚年时期,干脆闭门不出,吟诗习拳。因为他文武兼优,于是结合他多年的练功体会,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导引、吐纳术以及力学的杠杆原理,综合性地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的特点,以及符合人体生命规律和大自然运转规律的拳术运动,故名“太极拳”。
    陈王廷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在徒手实战技击和拼刺上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 仙?我是神仙!
    穿越岁月尘烟,我仿佛看到了一代宗师轻声吟诵《长短句》,他一定紧锁眉头、一脸黯然,对那个动荡时代,又能怎样?唯有无奈。
    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的风气更盛,无论老幼妇孺都投入到太极拳的习练中,难怪当地人常说:“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正是因为练拳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才使得陈家沟历代名手辈出。清康熙年间有人称“大天神”“二天神”的陈恂如、陈申如孪生兄弟,战太行山狂匪;乾隆年间有人称“神人”的陈公兆,力大掀翻疯牛;道光年间有人称“牌位大王”的陈长兴,大胆传拳于外姓人杨露禅;还有咸丰年间的陈仲生生、陈济生生孪生兄弟;民国初年的太极拳理论家陈鑫;还有陈照丕、陈照奎、陈照旭……
    近三十年来,陈家沟一代新人更是茁壮成长起来。拳技非凡的陈小旺,“全国武术十大名师”之一的陈正雷,拳传四海的王西安以及被誉为新加坡太极拳开山人的朱天才,有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之称。
    人们更把陈小旺、陈小星的子侄七人称为“陈家七龙”,陈炳、陈自强、陈鹏飞……如今,二十世的陈氏子孙们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在国内外大赛和文化交流活动中崭露头角,难怪陈氏家族的人们可以自豪地说“世代人才出不尽,纪元新辟有强弓。”
    老村长的眼睛像是蒙着一层暮霭,然而一片混浊背后闪烁出的光芒更令人激动不已。来到陈家沟54年,当了17年的支部书记、20年的村长,无论如何,这些都是让人叹为观止的数字。从一个偶然迁徙而来的懵懂少年,到今天陈家沟村民绝对的精神领袖,半个世纪,多少风雨,沧海桑田,多少变迁。当这样一幅人生画卷铺展在眼前,是感慨唏嘘,还是欣慰不已?
    如果岁月可以倒转,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真愿意在一边静静旁观、领悟。
    在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里,陈正雷向我们引荐了张村长。在老人炯炯有神的双眼中,在他满脸的皱纹中,我似乎看到了陈家沟过往的沧桑。
    此地一带,是中国长江以北第一个年亩产粮食的吨粮之乡。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副作物有大豆、花生、红薯、芝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驰名中外的“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
    平整改造4000多亩土地,打出40多眼机井,小麦产量从100多斤提升到900多斤,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这几十年中,老村长为陈家沟所做的一切,陈家沟的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村中男女老幼,几乎人人可以比划上几招几式太极拳,学校的体育课,也极具地方特色,以教陈式太极拳为主。几百年来,太极拳在这个村落中一直得到了很好的流传和普及。除了务农,村中的一些太极拳好手,也以教拳为业。
                                
   “陈家沟总共570户,有2500多口人,练太极拳的占百分之七八十,陈家沟学校二十年前体育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太极拳,所以只要上过学的就会练拳。为什么有百分之二十的不会练拳呢?那些是从外村娶回来的媳妇。”
    抑扬顿挫,张村长说起话来有板有眼:“我不仅不姓陈,我原来也不是这个村的人,1949年黄河泛滥,我从黄河滩搬来陈家沟。陈家沟陈姓占70%,也有姓王、姓李的其它姓,但是比例都不大,特别是我这个张姓,仅此一户。
    “这个村子对外来人很友善,因为从古至今,村里人都好练武术,练武术的人自然讲究武德,所以比一般人更加宽容,对外来人一点儿也不排斥。
    “我不练太极拳,一开始一点儿也不了解。”
    有一天,陈照丕老先生兴致勃勃地找到村长,对他说:“你瞧,毛主席主张打太极拳了。他说爬山、游泳、跑跑步、打太极拳。”
    毛主席都提倡打太极拳,从此,老村长开始重视起太极拳来。
    更让村长感动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陈照丕老先生在挨过无数劫难后对太极拳的热爱仍旧不曾动摇。在陈家沟群众全体大会上,张村长激动不已,对全村人说:“陈家沟的太极拳不仅是国粹国宝,可以强身健体、防身护身,更重要的是,它是陈家沟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是一代一代先辈用生命和智慧留下来的,是好东西,应该珍惜。从今天开始,咱们开始实行练拳记工分的政策!”
    说到过去的事,老村长由于年老而微微凹陷的眼睛温润清澈起来。一村之长对太极拳的重视无疑对太极拳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套拳打三百年。
    村长说,太极拳就像是醇酒,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味道才会更浓。
    陈家沟有一种胸怀,开放的,包容的,当你置身其中便可以真切感受到。
    如果没有这种胸怀,哪来的太极拳生生不息?如果没有这种胸怀,哪来如今大门派共存的繁荣?如果没有这种胸怀,太极拳就失去了它海纳百川的广博,失去了它吞吐包容的气势;如果没有这种胸怀,太极拳也就配不上这“太极”二字。
    温县体育局局长原福全有一张黝黑的脸庞,永远笑眯眯的,声音洪亮。
   “太极拳由于在
健身和技击两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练习太极拳不受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的限制,所以能够广泛地开展,风靡中外。新中国建立以后,陈式太极拳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但由于种种原因,陈式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和发展也经历了几起几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温县这块太极拳故乡的土壤才真正被滋润。
    “河南省和温县各级导一直对陈式太极拳的发展非常重视,1958年便建成了温县武术业余体校,也就是陈家沟太极拳学校的前身。1980年陈家沟新建体校,1985年,陈家沟武术馆正式落成。第二年,县里有投资筹建太极拳专修院。这两座教学基础设施的建成为普及和推广陈式太极拳奠定了基础。至今已经培训了国内外学院上万人。
    温县县委一直将普及推广太极拳作为重要工作来抓,1984年,县武术协会成立,从此,在全县范围内,以陈式太极拳为中心的武术活动广泛开展,高峰时,仅有36万人的温县,经常参加武术活动的竟高达79000余人。
    温县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县,1988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体育先进县”,1992年开始,成功地举办了数届国际太极拳年会。陈家沟作为温县乃至中原、中国人文的主体形象之一,已经凭借太极拳建树了在国内、东南亚及世界广泛的地区和国际影响。
    从1992年开始,温县连续举办国际太极拳年会,来自海内外的太极拳友欢聚一堂,共同商讨发展太极拳大计,交流切磋技艺,沟通思想感情,研究探讨理论,举行各种赛事,增进了中外太极拳界的友谊,进一步促进了太极拳在的普及和推广。
    温县旅游局局长陆振宇把厚厚的一本《中华太极拳起源圣地陈家沟旅游发展规划》递到我手中。规划案资料的详尽、调查的周密以及与世界紧密接轨的全新概念令我惊诧不已。
    “2002年12月1日,我们在北京召开了河南省旅游局和焦作市人民政府主持的论证会,邀请到国家计委、国家旅游局以及清华大学的一些专家参加,完成了这一规划案定稿,这个规划从今年开始启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为推动中国体育文化、特别是太极拳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把建设陈家沟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旅游区提到日程上来。
    陆局长介绍:“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陈家沟在景区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目前,陈家沟村内人文景观主要有历代宗师纪念馆、杨露禅学拳处、村民自发重建的玉皇庙。始祖陈卜墓、碑和陈照丕墓、碑保存较好。据统计,去年,有1万多人来陈家沟,其中包括外国人近千人。目前温县经过旅游系统认定的涉外旅游宾馆有三家,三星级宾馆一家,总床位在800个左右。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远不足以承担现代旅游的需求,在硬件和服务上更与有特色的国内一流景区差距较大,我们希望能够在2008年初步完工,所以任务很艰巨。”
    环保型社区,这个几年前便开始在世界上流行的词汇对中国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诺大的中国,竟然至今也没有一个环保社区。陈家沟,拥有丰厚文化底蕴,同时又和体育运动紧密结合,温县旅游局希望能够把它建成中国第一个环保型社区。

    我在心中勾勒着未来陈家沟的景象,或许也可以像国外的很多旅游胜地,兴建家庭式旅馆来接待国内外的游客。正宗的太极功夫、纯朴的乡村生活、真实的百姓家庭……这不正是吸引游客的最佳手段吗?健康、平静、绿色……这不正是现代人旅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车子缓缓驶出陈家沟。
    “小时候受了那么多苦,真是没想到今天能这样,生活已经大大超过了我原本的预期……”
    陈正雷的声音悠悠的,像是在自言自语。
   “这十多年来,我一直希望能够把我所掌握的资料系统化、系列化、产品化,我如今已经写成了一百多万字的丛书,同时录制了录像带、VCD、DVD,并配上音乐、现在又翻译成了英文、意大利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朝鲜文、日文八种文字。这种资料的传播要比一个人、一百个人到国内外教拳的影响大得多,范围广得多。这个工作告一段落后,我准备展开与太极相关的配套产品,包括服装、器材的开发。
   “以短期培训为龙头,为国内外的陈式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扩大人群、营造氛围,从而带动相关产品市场的需求量提高。”

    他说现在都在发展体育产业,自己也在考虑如何开发以太极拳为主体的太极产业,在产生、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创造经济效益,只有有了经济效益,才可以持续发展……
    陈正雷的声音从我耳边越飘越远,我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思绪又飘回了陈家沟。
    我只要一回头,就能够看到它。它正远远地,静静地伫立在那儿,无论风有多大。
    其实陶渊明也并非因为生活在寂静的古代才可以享受你我梦境中的那种桃源生活,一切皆归源于心,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为自己圆梦的人只能是自己。
    世界,何必要那么大呢?一个村庄,已经足够。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


 

拳乡传奇之旅(1)
[ 原著:许笑雨    来自:大河报       发表人:谈笑

                     
     陈家沟给我的印象出乎意料。想象中,这个太极拳的发祥地应该与众不同:神秘、浪漫……可眼前的它与普通的中原乡村无异,一样的村庄布局、一样的房屋结构、一样的玉米地和棉花田,就连空气中的味道和老乡脸上的表情都让我感觉似曾相识。但我知道,在全世界痴迷太极拳的爱好者眼里,陈家沟充满了魔力,他们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这个
武林圣地,顶礼膜拜,只是希望获得太极拳的点滴玄妙。

   陈卜创业,常阳村改称陈家沟
 

   8月下旬,秋老虎如约而至,记者也踏上了探秘太极拳的传奇之旅。许多人知道太极拳发源于陈家沟,但知道陈家沟在温县的却不多。从郑州出发,沿高速公路向西,到巩义下路,过黄河便是温县了。陈家沟村就在温县县城东面5公里的青风岭上。
   “35摄氏度以上的气温,走在玉米地里,你才能体会什么叫‘密不透风’。”陪同记者采访的温县文化馆馆长严双军说。这时,我们一行4人正穿行在陈家沟村北面的青纱帐里,为的是找到陈氏祖先陈卜的墓碑。雨后的高温天气本来就令人难耐,何况是在这种环境里!衣服早已溻湿了,却还感觉出不来汗,软而锋利的玉米叶子也像是练过太极功夫,你稍一疏忽,它就会趁机在你的胳膊上划一下。更可恶的是寄生在玉米叶上的密密麻麻的小虫,随着枝叶的摇晃,它们随时会将家安在你的身上……“这样的天气,正是长庄稼的时候,你站那儿不动,甚至能听见植物生长的声音!”严馆长说得不假,但这时听起来更像一种自我安慰。
    如今的陈家沟村有500余户,2000多口人,百分之七八十姓陈,他们的共同祖先就是陈卜。陈家沟的陈氏,源出山西,至今村里还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祖先源出山西洪洞的家族在中原实在是太多了,据说小脚指甲是两瓣的人祖先都是从山西大槐树下来的,不知这种说法可不可靠。据《陈氏家谱》上说,元末明初的时候,朱元璋的军队攻打河南怀庆府,遭到元将铁木耳的极力抵抗,战斗异常激烈。由于死伤惨重,朱元璋迁怒于当地百姓。攻下怀庆府后,他下令屠城,三“洗”怀庆。
    据传当年明兵杀人很有办法,每“洗”完一处地方,便于村中十字路口放置衣物钱粮,如发现有人拾取,就知道此地没“洗”干净,即再派兵搜寻……可怜怀庆一府八县,原住民几乎被赶尽杀绝!尽管如此,朱元璋仍对此地耿耿于怀,之后还对怀庆府实施了“原有赋额而三倍之”的特殊政策。读到这段历史,不由得思想发了岔——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历次战乱中,被赶尽杀绝的何止一个小小怀庆府?
    从洪武初年开始,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并在山西洪洞县设立移民机构,3次大规模将附近居民迁往因战乱而人烟稀少的中原地区。今天,我们通过考察可以发现,这些移民并非都是洪洞县人,他们只是被集合到这里的大槐树下出发罢了,所以,中原人所谓“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只是一种粗略的表达。陈家沟的陈氏一族就是洪武5年(公元1372年)在陈卜的带领下从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市)移民到温县的。
    这陈卜为人忠厚,又精通陈家祖传的一百单八势通臂长拳,长途跋涉中,他扶危济困,深得大家尊重,渐渐成了这支移民队伍的首领。他们最初落脚的村庄在今天温县的北冷乡,名字就叫陈卜村。数百年后的今天,陈卜村仍沿袭着这个称谓,可见当年陈卜的影响之大。其实陈卜一家在那里只住了两年,就因为地势低洼、土地盐碱,搬到了今天陈家沟所在的青风岭上。这青风岭上原有一寺一村,寺叫常阳寺,村因寺名,叫常阳村。
    陈卜举族迁到常阳村后,发现附近土匪常来这里骚扰。仗着祖传的武艺,陈卜率领本族子弟和村中少壮百余人潜入青风岭深处,捣毁了土匪的老窝,从此陈卜在附近的十里八乡有了名气。天长日久,随着常阳村姓陈的越来越多,声望越来越大,加之村里有条深沟,这里慢慢地就被叫做了陈家沟。
    在陈家沟村不大的范围里,考察太极拳的渊源,你会发现这是一段完整的历史。在村北一片长势茂盛的玉米地里,坐落着陈家的祖坟,作为源头的陈卜的墓冢保存完好,雕饰朴拙的墓碑印证了当年陈氏一族迁居这里的历史,和陈氏太极拳相关的许多重要人物都能在这里找到。

   仕途不顺,陈王廷创立太极拳


    在《陈氏家谱》中,陈卜被奉为一世祖,但他并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明万历中期,陈卜的9世孙陈王廷采众家之长,创编太极拳,成为一代武林泰斗。陈王廷是公认的太极拳鼻祖。
    按照《陈氏家谱》的描述,陈王廷天资聪慧,自幼勤奋好学,白天练武功,晚上学文化。他不仅深得家传武艺,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因他生得面红庄重,蓄有美髯,又骑一匹枣红马,
惯使春秋大刀,江湖上人送绰号“二关公”。据传年轻时陈王廷曾到山东一带走镖,当地匪寇无不闻风丧胆。
    明朝末年,陈王廷以武秀才的身份参加乡试考武举。校场上,他张弓满月,一马三箭,三马九箭,射了个“凤夺巢”。所谓“凤夺巢”,就是第一箭射中靶心后,第二箭从靶心挤出第一箭,第三箭又挤出第二箭,像鸟儿夺巢一样。陈王廷的高超武艺博得了满堂喝彩,但负责擂鼓报靶的鼓吏因受人贿赂,只擂了3通鼓,表示9箭只中了3箭,主考官凭鼓声记分,即以3箭论之。陈王廷气愤不过,驰马擎剑,劈死鼓吏,逃出了校场。
    随后,陈王廷投奔了在嵩山扯旗造反的好友李际遇。后来,李际遇事败被杀,陈王廷才归隐故里。清朝顺治年间,陈曾入乡学为文庠生,但他时运不济,始终也没有弄上个一官半职。于是他就绝了走仕途的想法,匿伏在陈家沟,立志造拳传世。现在看来,当年文武双全的陈王廷仕途不顺是件大好事,那个受贿的鼓吏客观上也算为太极拳的产生做了贡献,要不然,明王朝可能多了一个能征惯战的将军,但中国武术史上可能就永远没有了太极拳。
    探溯太极拳的起源,不能不从整理明代民间武术的戚继光说起。我国武术历史悠久,由于地大人多,发展到明代,拳种已经很多。这些拳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名将戚继光为了训练士卒,从民间著名的16家拳法中,吸取32个姿势编成套路,称作“拳经32势”,作为士兵练习刀枪剑棍的“武艺之源”。
    陈王廷晚于戚继光半个多世纪,是继戚继光之后研究和整理中国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他在整理民间武术套路时,显然受戚氏的影响很大。在创立太极拳时,陈王廷从戚继光的“
拳经32势”中吸取了29势。陈王廷在继承祖传拳术和吸取民间拳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八卦学说,与引导、吐纳以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融众家之长,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拳术——太极拳。
    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不但把武术和气功、经络学说相结合,还创造了“双人推手”这一竞技运动。我国自古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技击方法,但几千年来,这五种方法都是独立发展,比如摔法就只讲摔,不讲打。其它四种技击方法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唐代的“南拳北腿”之说,就说明了这种分歧。
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和张伯敬之打,都是各具一技之长,而“太极推手”,则综合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具有很强的技击性。 再者,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练习者历来只做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造就了大批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经验也因为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太极推手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
    说到太极拳的理论难免枯燥,无论是《河图》、《洛书》、阴阳八卦,还是引导术、吐纳术、经络学说,感觉都是玄而又玄的东西,但高深的武功不都是这样吗?想想我们在武侠小说中看到的《九阴真经》、《葵花宝典》等,就不难理解了。
    悟出太极真谛的陈王廷也有一本秘籍从不离身,那就是
《黄庭经》,今天,我们从他留下的那首题为《叙怀》的长短句中还能窥到一些当年的秘密:“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

 


 

拳乡传奇之旅(2)

[ 原著:许笑雨    来自:大河报       发表人:谈笑
    北平皋太极扬威 两少年夜破匪帮
    温县陈家沟自九世陈王廷创编太极拳后,陈氏家族拳风日盛,历久不衰。温县至今还流传着“喝了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捶”之类的俗语。几百年来,陈氏家族名手辈出,如今在陈家沟,你随便走进一户农家小院,都会听到一两段关于太极拳的传奇故事。
   陈氏十一世恂如、申如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其父陈所乐(陈王廷侄)的传授下,深得太极的精义要旨,人称“大天神、二天神”。陈家沟东4公里的北平皋村有个大财主叫王遴,据说当年他们家有5间楼房,登楼可望数十里,远近闻名,王家的金银财宝都藏在这楼里。为防土匪盗贼,王家的大门都裹着铁皮,院内还设有陷阱……
    康熙年间,一伙土匪闯入北平皋,自称“山东响马由晋返鲁,便道而来,欲向王遴借数色古玩珍品,以备欣赏”。王自知不敌,一面把土匪请进家中款待,一面秘使人赴陈家沟请陈所乐解救。当时,陈所乐外出未归,15岁的恂如、申如弟兄,不谙世故,慨然应允。二兄弟每人腰别一根白蜡杆趁着夜色潜入王家,正见一帮恶徒在那里酗酒。二人飞身入室,挥动白蜡杆,直刺横扫,左崩右披,然后打灭灯光,隐入暗处。众强盗措手不及,只好慌忙应战,黑暗中也分不清敌我,持刀乱砍,自相残杀。不多时,屋中归于沉寂。掌灯看时,但见尸体遍地,偶有幸存者也动弹不得……后来,有人据此编成戏剧《大天神、二天神双英破敌》在温县演出,多年不衰。
    我相信这些关于太极拳的传奇故事在陈氏家族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有所夸张,但既然是民间故事,就不能抱着历史学家的科学态度去研究。这个故事至少可以告诉我们,真正的太极拳绝不是花架子,如果你没有克敌制胜的功力,或者是你没练到家,或者是你没领悟到太极的真谛。其实,自打太极拳问世,对它的怀疑就没有停止过。明末清初的武林门户林立,派别繁多,一些门派敝帚自珍,总觉得自己祖宗留下的东西是最好的,丝毫不敢改变。不少武林中人认为陈王廷博采众长的做法是离经叛道,对不起祖先,还有人认为太极拳看上去软绵绵的,没什么价值……今天看来,这些说法恰恰从反面证明了陈王廷具备绝大多数武林中人不具备的独立见解和改革精神。

    太极拳人才辈出 陈长兴发扬神功
    继九世陈王廷之后,十四世的陈长兴也是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和改革精神的人,他在太极拳的发展上又树立了一个里程碑。陈长兴生于1771年,卒于1853年,自幼随父习武,太极拳械出神入化。成年后陈长兴以保镖为业,常走镖山东,在武林中享有盛名。传说他在戏台前看戏,站立在数百上千的人中间,无论众人如何推、扛、拥、挤,他都纹丝不动,凡靠近他身体者,“如水触礁,不抗自颓”。陈长兴平时练拳,姿势端正,久而久之,不管是走路还是站立,一举一动,都立身中正,时人称其为“牌位大王”。陈长兴在陈王廷创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的基础上,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今人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氏太极拳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贯穿,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二路以刚为主,刚中有柔,整个套路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有蹿奔蹦跳、腾挪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点。
    所谓有一长,必有一短,大多数拳师都是能武不能文,而陈长兴是继陈王廷之后的又一个文武兼备的武学大家。他在继承发展太极拳术的同时,还根据自己的实践所得,发展了陈氏太极拳理论,其一生著述甚多,流传下来的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这些结合实践的理论著作,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将太极拳从实践到理论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陈长兴同辈分的陈有本,也在原来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动作和发劲动作,变发劲为蓄而待发,逐渐发展形成陈氏太极拳的小架套路。陈有本一生习拳不辍,80岁时还能力斗疯牛救人于危难,他的养生秘诀“30年不停拳,30年不饱饭,30年独自乐,30年独自眠”至今仍在陈家沟流传。

    杨露禅偷师学艺 太极拳京津风行
    在陈王廷之后的百多年间,太极拳始终是陈氏家拳,非但外姓不传,甚至只传男不传女。太极拳真正得到发展和普及,成为妇孺皆知的一个拳种,还是因为陈长兴打破门规,将陈氏家拳传给了外姓人杨露禅。在太极拳的发展上,杨露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关于“杨露禅陈家沟偷拳”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从民国时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建国后的连环画《偷拳》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电影《神丐》都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的。如今在陈家沟,与太极拳相关的最重要的遗迹也是“杨露禅学拳处”。“杨露禅学拳处”是一座坐西朝东的长方形院落,院中唯一的厅堂里摆放着两组雕塑,右边一组是杨露禅拜陈长兴为师,左边一组则是师徒二人在练习太极推手。厅堂四周的墙壁上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了杨露禅一生的概况。
    厅堂后面是南北两间厢房,陪同我们采访的陈家沟村村主任张蔚珍说,北面那间是原物,杨露禅在此学拳时就有,算来也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两间厢房后面是一片开阔地,长满了杂草,不过还能看出原来房屋的遗迹。开阔地的西北角孤零零地立着一间土房,是杨露禅的住室,里面除了一张作为道具的木床外,别无他物。开阔地的南面是一个独立的院子,是陈长兴教人练武的地方,院中的空地上还散落着训练力量用的石锁、用来磨刀磨剑的石磙,石磙上的道道磨痕清晰可见。传说杨露禅当年就是趴在院子外面西南角的那个土堆上偷学太极拳的。
    张蔚珍告诉记者,这个院落连同北面毗邻的两个院子原本都是陈德瑚的家。陈德瑚是陈家沟村早年有名的大户,解放时,这些院子还保存完好,直到土改后,这些房子分给了当地的村民,大家就把它们拆掉卖钱了。1991年,台湾杨氏太极武艺总会师承长、杨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邓时海先生来陈家沟参观,看到这里一片废墟,便捐资修建了“杨露禅学拳处”。
    当年,陈德瑚在河北永年县(当时的广平府)做药材生意,杨露禅是陈家药铺里的一个伙计。因为杨露禅聪明能干,又诚实忠厚,陈德瑚就把他送到老家陈家沟做工。当时陈长兴在陈家沟传授武艺,学堂就设在陈德瑚家的南院。杨露禅到陈家沟后,受当地民风的影响,很想练太极拳,但他知道陈氏太极拳外姓不传的门规,于是便在陈长兴教拳时留心观看,然后到无人处偷偷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长了,杨露禅竟学了个八九不离十。
    几年后的一天夜晚,杨露禅在练拳时,被陈长兴发现。听他练拳发出的声响和走架的身形,陈长兴知道他已经入了门。按当时武林的规矩,偷学别人的武功是犯大忌讳的,轻者要废去武功,重者连命都难保。但陈长兴为人豁达,没有这种狭隘的偏见。当他问清原委后,对杨露禅的好学精神很是赞赏,又见他平日里干活踏实,诚实聪明,当即便决定收他为徒。此后,杨露禅在陈长兴门下刻苦练功18年,终于领悟了太极的真谛,参透了陈氏太极拳的精髓。关于杨露禅“偷拳”的故事,在陈家沟还有另外的版本,有种说法是根本没有“偷拳”那回事。当年陈德瑚虽然有四房太太,但膝下却没有子女,杨露禅家境贫寒,其实在河北就过继给了陈家,所以杨露禅才会到陈家沟。当时陈长兴是“借”陈德瑚家的院子办武学,杨露禅想学拳,“想教还怕教不会呢,还用偷学?”
    艺成之后的杨露禅先在家乡河北永年县授徒,后来被人推荐到京城清宫里教拳,因武功高强,号称“杨无敌”。杨在北京授拳的年代,洋枪洋炮已经输入中国。火器的演进使拳技之勇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减小,武术家们开始重新考虑练习武术的目的和发展方向,于是太极拳拳师们提出了“佯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思想。杨露禅所教弟子多是王公大臣、贝勒贵族,杨考虑到这些人身体素质和保健的需要,将陈氏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变得简单,动作柔和易练。这样,即便是穿长衫、留辫子的贵族老爷们,也能练习太极拳。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新拳势,称作“太极小架子”。后来“太极小架子”经杨露禅的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刚柔内含,轻沉兼有,甫一问世,便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练习者也越来越多。直到今天,杨氏太极拳练习者仍远远超过了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的发展普及正是从杨露禅开始的,而这时,陈氏太极拳还只是在陈姓内部传学,所以当时的武术诗人杨季子诗曰:“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

 


 

拳乡传奇之旅(3)

[ 原著:许笑雨    来自:大河报      发表人:谈笑
    陈氏功夫流布四方 太极形成多个门派
    在陈家沟考察太极拳的历史,我发现一些“局外人”对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表面上看他们与太极拳没多少关系,可正是因为他们无意识地穿针引线,太极拳的历史才变得丰富多彩。
    陈德瑚算是一位——没有陈德瑚,就没有一代名手杨露禅,但他与太极拳的关系并非仅限于此。当年,陈德瑚在河北永年开太和堂药铺,租的是大户武氏的房子。杨露禅艺成之后回到老家寄居在太和堂,授拳自给。武家弟兄几个羡慕杨氏的拳技,便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师于杨露禅,演练陈氏太极拳老架。入门后的老二武禹襄认为杨露禅教拳有所保留,便于1852年亲赴陈家沟,求学于陈长兴。当时陈长兴年事已高,其子陈耕耘又在山东走镖,便将其转荐给同族的陈清萍。陈清萍是陈氏太极拳小架创始人陈有本的弟子,拳架小而紧凑。这时武禹襄始知陈长兴所传为陈氏老架,清萍所传为陈氏小架。
    我们在读武侠小说时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节,凡是集各家武功之大成者,往往都有阴差阳错或是因祸得福的学武经历。武禹襄就是这样。他从陈清萍学拳月余,便得其要领,回去后对家人说:陈氏太极拳的精妙之处,我已经领会了,剩下的就是下苦工夫了。
    经过潜心研习,武禹襄将所学的功夫修改为既不同于陈氏老架、新架,又不同于杨氏大架、小架的太极拳新型套路。武禹襄的新套路动作轻灵,紧凑缠绵,自成一家,后人称其为“武氏太极拳”。武禹襄与其它拳师不同,他是个地主,不需要靠教授太极拳来维持生计,他练太极拳完全是出于个人爱好,所以当时其拳法流传不广,只有他的外甥李亦畲得了他的真传。后来李亦畲将拳法传给郝为真,郝以授拳为生,“武氏太极拳”才得以发扬光大。
    如今武林中公认的太极拳门派,除了陈氏鼻祖、杨氏、武氏之外,还有吴氏、孙氏与和氏太极拳。杨露禅次子杨班侯小时候跟着武禹襄读书,杨露禅曾问班侯的天赋如何,武禹襄答:“读书不甚聪敏,习拳极易领悟。”杨露禅就请武禹襄教班侯太极拳。
    杨班侯学得“武氏太极拳”后,自成杨氏小架,后收满族人全佑为徒,全佑又传给儿子鉴泉,后鉴泉从汉姓吴。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武校,他将所学拳路修改定型,自成一派,是谓“吴氏太极拳”。
    孙禄堂是“孙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他早年拜在“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形意拳名家郭云深门下,深得形意拳的精华,又师从八卦掌名手程廷华学得八卦掌法,在武林颇有声望。孙与“杨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杨澄甫(杨露禅之孙)是结拜兄弟,曾几次要求与杨“交流”拳技,杨澄甫都以“各守所长足矣”而推辞。
    民国初年,年逾五十的孙禄堂仍是学拳心切,恰逢武氏太极名家郝为真在北京染病,孙慷慨相助,周到照顾。郝为真病愈后,将平生所学尽数传授给孙禄堂。后来,孙禄堂将形意、八卦、太极精华融为一体,自成“孙氏太极拳”。
    曾授艺给武禹襄的陈氏十五世陈清萍,师承族叔陈有本,在温县赵堡镇教拳,演练陈氏小架。慢慢地,他在陈氏小架的基础上再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提高拳艺的练习套路。后来他的著名弟子和兆元之徒郑五清、郑锡杰等人赴西安等地授徒,此套拳法开始流传开来,并被称作“赵堡架”或“和氏架”。“和氏太极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今,在陈家沟村的中心位置,建起了陈氏家祠,在这里,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太极拳的发源和传播过程。无论是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氏,他们的拳法都是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的根都在河南温县的陈家沟。”

    陈氏叔侄北平授拳 武功武德誉满京华
    陈氏家祠外是一个开阔的广场,东西两面设有回廊,正中是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的铜塑头像。广场上,三五成群的少年正在练拳舞剑。村主任张蔚珍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最近20年,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很快,条件也比过去好多了。张蔚珍介绍说,为发展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贡献的陈家沟人,最早的还要数陈发科和陈照丕叔侄二人!
    张蔚珍一边说,一边领着记者来到村子南面的陈照丕陵园。说是陵园,其实只有百十平方米的面积,里面除了陈照丕的墓冢、墓碑以外,密密麻麻的满是徒弟们立的石碑。
    陈氏十八世
陈照丕是当代太极拳名手,生于1893年,卒于1972年,是“牌位大王”陈长兴的嫡系后裔。陈照丕幼年时身体很差,被人称作“药罐子”,8岁起随父亲学拳,5年之后,诸病皆除,拳法也已入门。之后,陈照丕从其叔祖陈延熙陈鑫、三叔陈发科练习太极拳械,这3位也都是当时的太极拳高手。成人后,陈照丕曾到甘肃、河北一带授拳。关于陈照丕,武林中广为流传的是他在北京立擂的传奇故事。
   1928年秋,北平著名药店同仁堂的老板乐佑申、乐笃同托人请陈家沟拳师赴京授拳,大家都推举陈照丕前往。这样,
陈照丕成为在京城教授陈氏太极拳的第一人。此前,京城里流传的太极拳皆是杨露禅的“杨氏”,随着陈照丕的到来,这里的人们才领略了陈氏太极拳的风采。
    在北平的河南同乡会里,有个清末翰林叫李庆临,他常以太极拳发源于自己的故乡而自豪。结交陈照丕后,他对陈的武德武功十分钦佩。于是他在《时报》上发表文章,宣传
陈氏太极拳既有攻防技击的神力,又有延年益寿之奇效。而《北平晚报》也跟着报道,称“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诸多先辈名手陈王廷、陈长兴早已中华闻名,今陈长兴四世孙陈照丕漫游到此,小作逗留,暂下榻南门外打磨场杜盛兴号内,如有爱好,要交膀者,莫失良机……”
    一时间,北平各界武术爱好者纷纷来访,每日应接不暇。不得已,陈照丕只得在河南同乡会的资助下在
宣武楼立擂,与来访者一一过招,结果连打17天未有能敌者,陈照丕因此声名远播。北平的17家单位和学校争着聘请陈前去教拳。1929年,南京市市长魏道明一再邀请陈照丕到南京授徒,而京城的弟子则坚决不同意他走。无奈之下,陈照丕向弟子们承诺:再从陈家沟请一个武功更高的师傅来教他们。
    陈照丕说的这个人就是他的三叔
陈发科。当陈发科来到北平之后,陈照丕去了南京。
    陈发科是陈长兴的曾孙,是近代太极拳史上的代表人物,不但武功高强,而且为人谦虚。与人谈论功夫,他总是爱说“我不中”;与人比试,他从不伤对方身体。时间长了,武林中人干脆就叫他“陈不中”。
    陈发科在北平期间,曾被邀请作为顾问去参加武术比赛。研究比赛的规则时,有人提出以15分钟为限,陈说时间太长,只需裁判口中念“一、二、三”即可。东北大学武术教练李剑华犹豫道:“那么快能决出胜负吗?”陈笑答:“咱俩可以试试。”李剑华身高六尺,体重100多公斤,擅长八卦掌。李剑华刚抬掌近身,就被
陈发科用内劲“弹”出一丈开外,但身体完好无损。李剑华佩服得五体投地,遂拜陈发科为师。于是比赛的规则采用了陈发科的建议。
    比赛期间,当时全国一流的摔跤手沈三莅要与陈发科比试,陈发科便伸出双臂,让沈抓住。在场的人都瞪大了眼睛想看个究竟,岂料不到3秒钟,双方没做任何动作,二人竟相视一笑,就算结束了!
    两天后,沈三莅提着点心专程赶到中州武馆,一见陈发科,便连声称:“谢谢陈师傅的不打之恩。”旁边正在练功的徒弟们不知道怎么回事,都是一副莫明其妙的表情。一看这情形,沈三莅更感动了,竖起大拇指,对陈的徒弟们说:“你们的师傅是这个,不但功夫好,人品更好!前天我们比试,一伸手我就已经输了,他让我抓着他的胳膊,我想借劲借不上,想抬腿也抬不起来,陈师傅要想摔我,一摔一个准!可他当众给我留了面子,背后还不宣传,真是佩服!佩服!”
    陈发科经常告诫他的弟子:“和人推手,发劲必须加在胳膊上,不可直接发到对方身上,以免伤了内脏;在不了解对手功力的情况下,不能撒手,以防对手跌伤……”陈发科还没有武林中普遍存在的门户之见,每当徒弟问他哪种拳好,哪种拳不好时,他都会一本正经地说:“哪种拳都好,不然早就被淘汰了。”
    当时的武术诗人杨敞曾写诗称赞陈发科:“都门太极旧称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
    陈发科的德行在武林中有口皆碑。在北平授拳时,凡有单位请其去当武术教练,他都会提出一个条件:不能辞退原来的武术教师。一次,有所大学请他任教时,偷偷地把原来那个老师辞退了,陈发科得知后,以“不善于集体教学”为由,拒绝去该校教拳。平时武林同道找他切磋武艺,无论是内家、外家,他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遇到生活困难但有志于学习太极拳的学生他还免费教授。
    陈发科在北京教拳,直到1957年去世。他一生授徒甚多,沈家桢、顾留馨、洪钧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这些太极拳界的顶尖高手都出自他的门下。陈发科对陈氏太极拳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

 


 

拳乡传奇之旅(4)

[ 原著:许笑雨    来自:大河报      发表人:谈笑
    陈照丕暮年授徒 太极拳后继有人
   “陈氏太极拳能够源远流长,能够有今天,陈照丕、陈照奎的功劳最大。没有他俩,陈家沟恐怕今天已经没人会打太极拳了。”年近七旬的陈家沟村村主任张蔚珍目睹了半个世纪以来陈氏太极拳的兴衰,回想起往事,难免感慨不已。老人虽不姓陈,但却是土生土长的陈家沟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张蔚珍就是陈家沟村的支部书记了,对于太极拳在陈家沟的发展,他知道得最多。
    上世纪20年代末,陈照丕应邀到南京授拳,并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照丕返乡加入范庭兰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任武术教官,其间,他曾率敢死队战斗在抗日前线。1942年,陈照丕受当时黄委会委员长张会英(解放后任水利部副部长)的邀请,出任黄委会机关的武术教官。一直到解放后,陈照丕都在黄委会工作。
    张蔚珍告诉记者,据老辈人讲,1941年前后,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温县一带发生了蝗灾,村里人都逃荒去了,只剩下几十口人。穷习文,富习武,连饭都吃不上,谁还练拳啊!从那时起,陈氏太极拳在陈家沟渐渐地绝迹了。
   1958年,退休回到老家的陈照丕看到陈家沟竟没有人练太极拳,心里很难过,就号召年轻人到他家里学拳。张蔚珍回忆说,当时我还不知道太极拳,只是听说过“张疙瘩(附近的一个村)好放羊,陈家沟尽出些捶把行”之类的顺口溜。
陈照丕重新点燃起了陈家沟人练习太极拳的星星火种。
    可好景不长,紧接着“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陈照丕因为在国民党政府的国术馆里当过教官,成分不好,很快就被“打倒”了。有人还告发他召集年轻人夜聚明散搞宗派活动,于是对他批斗、游街、百般凌辱……身怀绝技的一代拳师竟被逼得跳井自杀!好在发现得早,陈照丕才捡回一条命。
    大约是1968年前后,报纸上发表了一条毛主席关于提倡打太极拳的语录,陈照丕看到后,就跑来找村支部书记张蔚珍,问:“这练拳不犯法了!你说我这拳还能不能教?”张蔚珍心想,这太极拳又没啥阶级立场,为啥不能练?就对陈照丕说:“可以练,你只要是正经教拳,出了问题我负责!”
    30多年后的今天,张蔚珍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印象深刻:“当时照丕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我让他重点培养4个人,
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小旺和正雷是照丕的侄子西安当时是副支书、民兵营长天才是村学校的民办教师。我对陈照丕说,你只要把这四个人培养好,将来你过世后,咱这拳法还能往下传!”
    如今,这四位每个人都可以用功成名就来形容,当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就是他们,武林中称之为“四大金刚”。
    之后的几年,陈照丕可以说把全部的心血都花在了这4个年轻人身上,将平生所学全部教给了他们。1972年9月,省里要举行武术表演赛,点名要陈家沟派人参加。陈照丕格外兴奋,早晚忙着培训队员。等到比赛结束,80岁的陈照丕也因急性黄疸性肝炎住进了医院,当年12月30日,这位承上启下的一代太极宗师与世长辞。
    陈照丕去世的时候,陈小旺等4个徒弟已经掌握了陈氏太极拳的所有套路,只是火候还不到,没有实战经验。为了能让这4个人真正成为陈氏太极拳的一代名手,张蔚珍专程去北京将陈氏十七世陈发科的小儿子
陈照奎请回来,教授陈小旺四人。
   “为了培养这‘四大金刚’,村里可没少投入。当年把照奎请回来,专门给人家找住处、起小灶,每月还得付给人家几十块钱的工资。”张蔚珍说,“陈照奎晚上专门指导‘四大金刚’,白天则是大面积教村民们练拳。我当时是支部书记,规定每天早起在大队部练拳,谁来给谁记两个工分!这一下村民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现在陈家沟村那么多人会打太极拳,正是当年集体练拳的结果。”
    听了张蔚珍的回忆,才理解为什么说“陈照丕、陈照奎的功劳最大”了。但除了他们二位,我觉得眼前这位张老人也功不可没。我问他:“你老人家既不姓陈,又不练拳,怎么会对太极拳这么重视?”老人回答:“正因为我不姓陈,才不能让‘陈氏太极拳’这个国宝断在我这一任啊!”

    太极拳名扬四海 陈家沟更有宏图
    如今在陈家沟村,你随处都能看见练习太极拳的身影,这里除了有两所比较正规的太极拳学校外,许多拳师还在家里授徒,我专门去拜访了一位叫陈立法的拳师。
    陈立法的家与普通的农家没什么不同,只是门后多了几把刀枪,厅堂里挂着一个条幅,用草书写着“出入无方、盈虚有象”八个大字,说的是太极拳的精义。陈立法50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肌肉饱满,并没有想象中拳师的傲慢,对人热情得很。陈立法说他的爷爷陈省三和父亲陈福来拳脚都很好,两位前辈年轻时都在上海做镖师,也都有着传奇一般的经历。陈立法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所以从小就相信自己能练就一身本领。
    十几年前的一个风雪之夜,一个徐州来的小伙子慕名到他家,拜在他的门下,通过几个月的学习,这个小伙子竟在徐州市的太极拳大赛中闯进了三甲。
    一传十、十传百,陈立法在徐州一带有了名气,从此便经常有当地的学生来陈家沟指名道姓找他学拳。最近几年,陈立法每年都会在农闲时去徐州授拳,长则一两个月,短则十天八天。我问陈师傅:“你教徒弟是怎么个收费法?”陈立法答:“没有定数,给多少算多少。”然后指着厅堂墙角的一袋面粉说:“这就是昨天一个学生背来的学费。”
    在记者的请求下,陈立法在自家院儿里练了一套陈氏太极枪和一套陈氏太极刀,正舞到激烈处,“呼”的一阵风过,落叶纷飞,尘土飞扬。这情景让我猛地想起了不知是哪部武侠小说中形容高手对决时的一句话:“不出手已是风花雪月,待出手更是气象万千。”
    张蔚珍告诉记者,像陈立法这样的业余拳师在陈家沟村不下几十位,在温县县城以及周边一带就更多了。
    当代“陈氏太极拳”的4位代表人物早已超越了这种授拳方式,目前他们主要忙碌于国际太极拳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活动,或出国访问指导,或接待外宾表演,或出版理论专着……
    设在陈家沟村的陈氏太极拳学校规模不小,是“四大金刚”之首的陈小旺的弟弟陈小星开办的。陈小星师傅告诉记者,他哥哥已经在澳大利亚定居了,“虽然居住地在澳洲,但每年至少绕地球两圈,在世界各地传播陈氏太极拳”。
    记者在这里见到了陈氏二十世传人陈炳表演的太极推手。陈炳20多岁,毕业于复旦大学,是陈氏家族中学历最高的拳师。小伙子一表人才,温文尔雅,外表看不像是惯使刀枪的武者,可一出手定会吓你一跳。对方“呼”的一拳朝面门打来,陈炳提掌一带便轻松化解,然后迅速将肩膀贴住对方胸部,一发内劲,对手已被弹出四五米远。虽然早知道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但印象中还是感觉它软绵绵的,今日一见,大开眼界!
    记者在温县陈家沟采访陈氏太极拳时,“四大金刚”中只见到一位——王西安。他一袭黑衣,脚上蹬一双圆口布鞋,举手投足根本不像60岁的老人,一看就是武林中人。王西安在陈家沟和温县县城有两所太极拳学校,分别由他的儿子和徒弟管理。往年的这个时候,王西安都会到法国、瑞士、西班牙等国家巡回教学,今年因为特殊原因,才留在了国内。
    据当地同志介绍,“四大金刚”之一的陈正雷目前在郑州从事太极拳的发展研究工作,另一位“金刚”朱天才现在已经到了新加坡……
    考察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我发现从它问世至今300多年来,从没像今天这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太极拳历史上多少里程碑式的人物,并没有因为这一技之长使他们的命运来个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对当代这些太极拳大师来说,用“天翻地覆”来比喻他们命运的变化一点也不夸张。
    在温县,许多同志对记者说,陈氏太极拳的兴旺只是成就了拳师,地方的经济、文化收益不多,“甚至许多人还不知道陈家沟在温县”。随着太极拳朝着更高、更远、更深的方向发展,这种高深莫测的武功能给它的发祥地带来什么?如果是经济效益,能有多少?
    离开陈家沟的时候,记者问村主任张蔚珍:“对陈家沟今后的发展有没有什么计划?”张蔚珍回答说:“蓝图非常宏大,未来的陈家沟将建成一个世界性的健身休闲中心,世界各国的太极拳爱好者都能来到这里,住在这里,跟着陈家沟人学习地地道道的陈氏太极拳。”


                                                                                        (全文完)


 

 

返回目录

返回首页


陈氏太极拳小架

原著人:  剑歌

  陈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陈氏太极拳是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等理论、以及导引、吐纳术,并综合百家拳术之长而创立的。陈氏太极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拳术理论、独特的拳术风格、高超的技击效果、显着的健身功能而在中华武林独树一帜,并越来越多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与欢迎。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陈家沟,由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锤、十三势、炮锤,以及枪、刀、剑、棍、剑、锏、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形成了完善的流派体系。在3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从陈氏太极拳又派生出了杨、吴、武、孙、赵堡等各式太极拳。在陈氏太极拳体系当中,被后人称为小架的,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练习形势。
  一、陈氏太极拳小架概说
  陈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历史上陈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对于初学者,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徒弟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划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而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后人为了区分陈氏太极拳的不同练习方法,拳术上有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称。如今的陈氏太极拳大架、小架除了动作形式不同外,其技术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大架拳手也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开始也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陈氏太极拳大架因一些后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氏太极拳大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小架由于仅在家族内传授,且师承严格,至今鲜为人知。如今的陈氏小架传人也开始向外界传授,但由于起步较晚,普及范围仍然有限。当代陈氏太极拳小架代表人物有:十八代传人陈克忠、陈克弟、陈伯祥、十九代传人陈立清、陈立宪、陈伯先等。如今,他们的后代及学生正在为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发展而积极的努力着。
  由陈氏十六世陈鑫编着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被誉为武林圣典,其中的拳谱皆为小架拳谱。《图说》自序言到: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极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览遍全书并没有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由此可知,《陈氏太极拳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应该是最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
  二、陈氏太极拳小架的特点
  1、身法: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行拳走架身体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乱摆;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个别动作如摆脚下岔、金鸡独立、铺地龙等除外)。
  2、手法: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两手向合,四六阴阳;瓦隆掌,大、小指向合,意贯母、食、中指;手的运动范围以身体中线为界,左、右手各管半边,向上行不超过眉毛,向下行意想松开;出手勿贪,回手勿夹,留有余地,中规中矩。
  3、步法: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足尖;内脚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领先;以脚跟转换,步大一腿长,步小一竖脚。基于开胯圆裆的需要,要求两脚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脚、丁字脚(造成两胯根不成窝状,裆部失去弧形,成字裆即尖裆,不能实现圆裆);从胯向下内缠(逆缠),落在脚掌内侧大、二足指上;出步勿贪,伸缩自如,大步不超过一腿长,小步不小于一竖脚。
  4宁进不退,下在上先。重心宁进不退;转换下在上先。
  5、眼法:神送前手头忌晃动。神意在前手,但目光并非死死盯住前手,头也不能随手晃动。
  6、劲法:裆贵开圆,莫扭莫涮。臀部放松,向两侧外泛,使胯从两侧向前、内裹,胯根里掖,形成后开前合,实现圆裆;裆为腰腿之枢纽,在运动旋转中,是由趾而胫而股而会阴,由身(命门)而肩而肱而桡骨、尺骨直缠至指梢的缠丝劲,也叫螺旋劲;阴阳转换时,胯走后、下弧;胯似托盘,切记不能扭、不能涮;两胯走“∞”劲不断,背丝扣型循环缠;劲需走满,无过无不及。
  7、立圆多、平圆少。划圈走立圆是为了在松沉圆转的条件下,实现力从脚起,自下而上的传递。另外,走立圆也容易保持身体的稳定。所以小架走圆多为立圆,或有小角度的倾斜。
  8、整圆多、弧线少。整圆是为了劲路的完整,减少不必要地重复蓄劲,实现化、打连贯,出击迅速。
  以上为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技术特点,各式太极拳相同的要求本文不再赘述。
  三、陈氏太极拳小架溯源
  在陈氏十四世、陈氏太极拳第六代陈有本之前,太极拳被传下来的只有一种练法,并无大、小架之分。对大、小架的分化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关键人物是陈有本。
  据《陈氏家乘》记载,陈有本的父亲陈公兆学术纯正,明士多出其门(陈家沟有陈公兆力斗疯牛的传说),陈有本及胞兄陈有恒均庠生,习太极拳。有本尤得骊珠,子侄之艺皆其所成就,丰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时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 …有本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均有所得,陈耕耘亦师事焉。清平传赵堡镇和兆元、张开、张睾山。有纶传李景延、张大洪。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陈公兆、陈有本父子皆武学造诣深厚,弟子名家辈出,有本之艺显然是得到父亲真传,并且在陈有本之前小架已经存在。小架具有刚柔相济、螺旋缠绕、快慢相间的风格特点,一路柔多刚少,二路刚多柔少,而且因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格有序的训练方法,被陈家沟人誉为功夫架看家拳。并非像有些书上所说的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称为新架(现在称小架)
  陈氏十五世陈耕耘为了随父走镖谋生,因其父陈长兴终年在外,遂求教于族叔有本公。为了使陈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陈有本除保留头套十三式的精髓外,突出了爆发力,将架型予以放大,亲自辅导苦练一年有余。二人共同商讨、钻研,创编了一种架型,从此为了和头套十三式有所区别,就产生了小、大圈的说法。陈耕耘将这种架型就在其家族中传授,传到其孙陈发科,1928年被聘到北京授拳,遂将此架型公布于世,后人为加以区别就以此架叫大架,将传统练法称为小架
  四、世人对《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疑惑
  为什么《图说》纪录的拳架为64式,不是74式?因为《图说》是陈鑫避轻就重,择拳式精华而加以论述,记载的并不是完整的拳架。比如:预备势、收势及一些连贯过渡招式未收录在内。有些虽然表述了,但没有将它们作为拳架的一招列出(易经有六十四卦,或许是受六十四这个数字的影响吧)。
  晦涩难懂。《图说》不是一本初级学习教材,而是拳手功夫、理论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寻求再提高的理论指导书。再加上古代语言习惯、没有句读,有些地方还使用一些方言俚语,使一些初学者和缺乏古汉语功底的人难以充分理解。另外,由于《图说》中的某些文字字意与现代文字的差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结合练习体会理解其精神实质。
  有些很关键的地方一带而过。比如书中有些地方只讲练习目标,不讲达到目标的方法和过程。或许出于陈鑫年代人们思想保守的原因,受传丹不传药传统思想的影响或文字表达的局限,一些面传心授的东西并未或无法表述。
  《陈氏太极拳图说》(1931年版)后面附有杜元化(育万)的《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此《歌诀》成为今人持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或陈清平这种观点的一个重要论据,并由此推断,陈鑫原来已承认陈氏太极拳乃蒋发所传。且不论此《歌诀》的真伪,句、读之如何不通,单查《图说》后面的新刊订补陈氏太极拳图说姓氏附录中有订补者,沁阳杜元化育万字样,可知这是在陈鑫死后多年,杜元化自己加上去的。杜氏借他人之着,倡自己之说,这种行为实不足取,也实在是误人。蒋发与陈王廷是同一时代人,应在十七世纪,王宗岳(其生平见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与陈公兆为同一时代人,当在十八世纪,蒋发前与王宗岳约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显为讹言,蒋发传陈长兴或传陈清平更是子虚乌有。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受到陈沛菊老师的热心指导。

  本文参考书目:
  陈鑫着《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
  陈伯先着《陈氏太极拳培训资料》
  陈立清着《陈氏太极拳小架》
  石磊着《陈鑫拳架》

 


 

返回首页

欢迎投稿: 电邮:info@taiji.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