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的信

 筱琴

中國人能信佛,這跟中國人平和、忍讓、寬容、仁愛的精神有關。佛性與中國人的精神更有親和力。

佛教,與伊斯蘭教不同,與基督教也不相同,伊斯蘭教奉行真主,基督教奉行上帝,真主和上帝是外在的,他們至高無上,主宰著人的命運,人們因為敬畏上帝和真主,才收斂自我,因為懼怕神秘力量的懲罰,才克服惡行和自私心,因為期盼恩賜才勉強付出和具備善良心,這種來自恐懼、來自要求回報而具備了的德行更具人性的本質,是人最基本的尋求平衡的心理,有所付出才有所收益,有所得必須有所失。

而佛則不同,佛是一種自在,是一種精神的自我修練,一種出世的、靜態的思維境界,佛教與其說是一種宗教,不如說是一種思辨的哲學。佛說:“人生是無邊的苦海,”此苦,有生存的原本質造成的,也有人的善惡行徑所造成的,也有自己的心所造成的。相對於個人,苦不苦在於心,樂不樂在於人,全要有自己的心靈負責。其實活在世上,要想解脫煩惱的種種道理就是佛理,就看你能不能解其中的真味。真假、動靜、虛實都在不斷地變換之中,只有輪回,沒有永恆。能領略佛學的精髓,其思想和智慧的精深、博大,定能站得更高一層,從統一整體的角度釋譯生命真正的張力。

佛學中生死輪回的觀念,把承擔個人命運的責任都放在了個人自己的肩上,這種一種有辯證意義的思維方法和認識角度,由自己負責的命運會茲長出無人能敵得韌性,由自己負責的善惡觀才能真正解決善惡的問題。西方哲學曾說:“上帝死了……”如果真主和上帝死了,人們的敬畏感也就隨之喪失了,敬畏一旦喪失,人的惡行也就會有恃無恐。輪回其實說的是:惡必定會受到懲罰,善必定得到回報;前世的惡在今世得到懲罰,今生的善也許在來世才得到回報,你今生的善惡行徑決定了來生的苦樂,而今生的幸福和苦難是你自己前世所造就,怨不得任何人。有了這樣的輪回觀,人就多了一份忍辱負重的韌性。宿命沒有什麼不好,如果你無奈於自己的命運,宿命反而使人具備了坦然面對一切的氣度。

人也許就生於苦樂,局限於不斷發生的種種矛盾之中,惟有求得極端的寧靜,才能擺脫紛繁的事務對心靈的激蕩,也即:涅磐狀態。有了寧靜就有清澈,有了清澈就有無私,有了無私就有胸懷,有了胸懷才有對蒼生大眾的悲憫之心。有了悲憫之心,才有普度眾生的遠大理想,這也許就是佛的精神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