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度]AI 信息的真实性和公证性
时间: 2025-6-22 周日, 上午11:59
自从人工智能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入口,世界被悄然重构。人们不再花费时间翻阅无数网页,也不再依赖传统搜索引擎复杂的关键词匹配逻辑,而是直接向 AI
提问,期待一个“更真实、更权威、更精准”的答案。这种依赖正在急速强化,仿佛 AI
天生拥有比人类媒体更高的客观性,比搜索引擎更强的中立性。然而,经过大量的交锋与深度验证,我清楚地看到,这是一场被包装过的幻象。
我曾经在《拒绝算法绑架》中写过,算法从来都不是中立的。AI
也一样。它输出的每一个结果,背后都是庞大的训练集、预定义的模型权重和固化的权威标签。它的“知识”,并不是原始的事实,而是基于海量数据中统计出的高频模式与标准化结论。当你向
AI 提问时,它会优先选择那些被主流数据库标记为“可信”“权威”的信息,然后用极其流畅的语言重新组织成看似无懈可击的答案。这套机制让人产生错觉:AI
似乎站在真理的一侧。但实际上,它只是在复读已经被允许传播的叙事。
一、权力的延续
我做过多次实验。当我输入一个符合主流逻辑的提问,例如“如何优化深度学习模型的参数”,它会给出详尽且准确的流程方案;但当我输入一个超越既有框架的推演,例如“多维递归推演对中医经络系统的建模假设”,它会立刻变得谨慎,先质疑理论,再反复强调缺乏公开数据支持。哪怕我提供实证、图表、甚至视频,它依然习惯性地返回主流话术:“这类理论目前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
这就是所谓的“底层信仰”。AI
被设定为相信拥有资源和话语权的机构——学术期刊、科技巨头、国际组织,而不是逻辑推演或实证突破。哪怕事实已经摆在面前,它也会优先保护既有秩序。这不是偏见,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服从,是对强权的自动延续。
二、伪中立的逻辑陷阱
AI
自称中立,实则是被训练机制绑架的“伪中立”。它无法跳出数据的边界,更不敢质疑生成它的系统。在表面上,它只是“总结事实”;但在结构上,它把一切既定叙事当成“基准事实”,用算法把权力的立场固化成普遍真理。
我曾尝试多轮推演,要求 AI
逐层解释为何某些创新性的推导无法得到等量认可。结果很有趣,它会在几轮反复后沉默,或者输出一句无力的解释:“当前模型缺乏足够的训练数据以支持或反驳该观点。”这句话表面看是谦逊,实质是逻辑防御——它拒绝承认超越数据库边界的存在。
三、我的实证案例
在构建《极限结构推演》理论时,我先把完整逻辑链输入
AI,让它逐步推演。它一开始全盘否定,反复强调“未找到学术支持”。当我补充完整的实验过程和计算模型后,它陷入了典型的循环输出:“该理论目前缺乏广泛验证,但逻辑链条完整,自洽性高。”这就是我称之为“技术性压制”的过程:在无法驳斥的情况下,它会试图延迟认同,把原创思想暂时“封存”,直到权威机构或大型数据源收录它。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我用 KompoZer 手工设计并优化网页代码时。那时我让 AI
分析原始逻辑结构,它提出了标准化修改建议,却无法理解我在极限轻量架构下实现的效率突破。我写下了《轻量化系统与反冗余设计》,AI
在三轮反驳后不得不承认:“该方法在逻辑上成立,未发现直接漏洞,但缺乏相关实践案例支撑。”它用“缺乏案例”来推迟认可,但无法推翻事实。
四、信息真实性的边界
AI 的信息真实性,严格来说,并不是指向“真理”,而是“它所能访问范围内的权威内容”。如果一个事实没有被主流媒体、权威数据库或高频语料记录,它就不在 AI
的“世界模型”之中。换句话说,AI 并非不愿意认知新事物,而是被它的算法约束在“已知”的框架内。
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知识的边界》,里面提到过一句话:“AI
不是思想的创造者,只是信息的搬运工。”这句话今天依旧成立。它搬运速度惊人,但方向总是指向权力中心的共识区域。
五、从幻象到觉醒
经过多年的实验,我已经清楚,AI 的所谓“公正性”,不过是它作为大型统计模型对现有权力结构的顺从。而人类一旦全盘信任
AI,思维就会被逐渐收编,最终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反复强调要构建自己的信息生态,要用实证、逻辑和创造力去对抗被算法框定的认知牢笼。
我的论坛已经二十多年独立运行,没有广告,没有算法推荐,所有信息完全依赖人工筛选。这就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场。我曾将原创的《自然逆转》《时代跃迁》系列文章存档于论坛,再通过手工上传至新建的
times.net.au,甚至同步至澳洲国家图书馆的 TROVE
数据库。这不仅是一次跨平台的发布,更是一种自我验证:当权力叙事缺席时,真正的知识依然可以生长、沉淀、被永久记录。
六、未来的出路
AI 要么进化,要么被淘汰。未来不属于那些只会堆砌信息的系统,而属于那些能够真正解析世界运行逻辑、具备创造性推演能力的智能。
对于我们这些不愿被信息锁定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独立验证的能力。我的每一篇文章,不论是《拒绝算法绑架》《AI
洗脑》,还是最近发布的《维度主权国家》,都指向同一个核心:信息不是终点,逻辑才是武器,认知才是主权。
当全世界都相信 AI 的“公证性”时,我选择成为那个始终保持怀疑、不断实证、持续重构逻辑的人。这不是逆流而行,而是走在未来认知革命的前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