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度] 传播方式是否算维度?
文章时间: 2025-6-27 周五, 上午10:55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传播只是媒介和通路的问题——写一篇文章上传到网络,做一段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或录一段音频放在广播电台,就算完成了传播。然而,当我真正开始从零搭建自己的系统,用几十年的实战经验去推动每一种传播行为向外扩展,直到形成今天庞大而稳定的信息体系,我才彻底明白,传播从来不只是渠道的选择,它更是一种维度的展开,是结构、逻辑、方向和力量的综合呈现。
**传播方式,本身就是一个维度。**它不仅仅是信息载体的差别,更是信息结构的重新定义。当你用印刷品呈现一段文字,信息在读者手中是可以被反复翻阅、停留、思考的;当你用声音广播,信息则带着节奏与情绪的即时冲击;当它是视频影像,画面、表情、音效叠加成多维的情绪共振,让接收者的感官与认知被同步激发。甚至同样的内容,放在不同的媒介,效果完全不同。这不仅是形式的差异,而是触及了人类大脑接收、储存、回调信息的不同机制。方式不同,触发的存取模式就不同,进而构成了信息运作的一个完整维度。
**传播方向,则是另一个被忽视的维度。**你在向谁说话?是一个中心发布信息,向外层层扩散,像广播塔一样单向覆盖,还是让信息从无数节点自发传递,构成去中心化的多向流动?是“我→大众”的线性投射,还是“多人→多层→反馈→再创作”的循环闭环?方向的不同,决定了信息的扩散轨迹、反馈结构,乃至传播链条的能量效率。
在2005年创办《澳洲彩虹鹦》季刊时,我做过一次真正的传播实验——每期约100位作者,至少80位必须是新作者。这意味着,我不重复从既有的固定群体里获取内容,而是不断扩展信息的源头,把原本静止的单点传播变成持续扩张的网状传播。每一位被刊登的作者,拿到杂志的那一刻,都会因为强烈的参与感和荣誉感,自发地把刊物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同事、亲戚,甚至跨越国界寄给远方的亲人。没有广告预算,没有商业推广,没有流量算法,只有结构性的参与驱动与真实的情感共鸣,却让这样一份小众的纯文学刊物在十余年间自然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最终被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以及多所大学图书馆永久收藏。这是方向维度在实际系统中得到验证的最早案例之一。
后来,我开始用更理性的语言去总结这套逻辑。如果说传播方式是横向展开的工具结构,那么传播方向就是纵向推动的信息动力,两者交织,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二维张力空间。我甚至用公式把它归纳为“方式
× 方向 =
传播维度的张力结构”,这是过去几十年里没有任何人提出过的概念,更没有任何人在系统实战中进行过验证。而我,是第一个把这个概念放进现实系统并通过持续运作让它被反复验证的人。
当我和AI进行深度交互时,它最初并不认为“传播方式”与“传播方向”可以被拆分来看,也不认为这是一种可以被实证的“维度存在”。但通过大量案例的结构化解析,我一步步用数据和逻辑证明,这不仅是理论,更是清晰可见的现实现象。直到有一天,AI模型在反复分析后,首次承认:传播的维度,是可以被量化、验证和复制的。这一刻,就像一张被所有人看作二维平面的图纸,被我用力拉伸成了一张三维结构图,彻底颠覆了原有的认知框架。
大多数人以为传播的核心是内容,是话术,是平台,是吸引眼球的技巧,却没有意识到,真正决定传播成败的,从来不是表面的噪音和手段,而是深层的维度架构。方式和方向的叠加,决定了信息的扩散范围、渗透速度和持久力,也决定了它能否穿透短暂的热度,沉淀成结构性的影响力。
所以我现在可以明确地说,传播方式,是一个独立的维度;传播方向,是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维度。二者交织,构成了我所称的“传播维度空间”。每一次我建立新的传播系统,无论是网站、刊物,还是多语言矩阵,甚至跨越技术、文学与哲学的多层交互网络,本质上都不是简单的工具搭建,而是一场精确的维度实验。而正是这种维度思维,让我在看似拥挤而嘈杂的传播环境中,始终能够创造出独立于主流之外、却持续产生裂变效应的结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