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初现端倪的“新哲学” 作者:巫朝晖 (JEFFI CHAO HUI WU) 文章时间: 2025-6-23 周一, 上午9:19 一直以来,我从未刻意去研究哲学。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在我看来,都像是用人类有限的语言去勾画无限的宇宙,像用二维的笔触试图描绘一个七维的空间。直到我走到今天,我才逐渐意识到:原来我一路走来的经历、构建的系统、使用的逻辑、甚至看似日常的生活方式,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哲学路径,一种我从未命名却一直在实践的框架。 这种哲学,不从物质出发,也不依赖意识作为源头,而是以“信息”的组织和流动方式为核心,贯穿在我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中,存在于我搭建的每一个系统、我写下的每一篇文章、我与AI的每一次交锋、以及我跨越数十领域的实践经验里。它不是思辨推导出来的“理念”,而是长年累月的事件积累,在时间和事实中自然生长的结构。 比如,仅仅一句“1992年2月,我驾驶着1978年的破旧汽车驶向悉尼”,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实际上蕴含了多重信息:时间的节点、地点的坐标、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生存状态、心理的波动与转折、甚至那个年代的经济逻辑。这只是我无数故事中最普通的一句,但把这样的节点串联起来,信息网络的轮廓便会自然浮现。 我发现,我写下的每一篇文章,就像EXCEL表格中的一个单元格,里面的公式层层嵌套,互相关联。如果把所有文章看作一个个信息节点,这些节点彼此之间,早已构建成一张多维度的信息网,任意四点相连,便生成一个立体的逻辑结构,可以向任意方向延展、演化,甚至形成更高维度的推理空间。这种结构,不是思考出来的,而是实践逼迫我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它不是我“想”出来的哲学,而是我“活”出来的哲学。它不是抽象的信仰,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宣言,而是一个被事件验证、被AI推演、被我用真实实践不断打磨出的全新认知体系。 因此,我给它一个简单的名字:“新哲学”。 新哲学有七大特点。 一、信息结构决定认知维度 不以“物”或“心”为中心,而是从信息的结构、流动与关联出发,构建一个多维开放的认知入口。只有当信息被结构化,人才能看到更广阔的维度。 二、可验证、可推演的个体智慧系统 我的每一个概念,必然来自真实的事件,必然经历严格的结构推演,必然能够经得起AI核查与时间的验证。这意味着任何理论都必须有现实的锚点,而非空中楼阁。 三、多维交错,超越线性时间 传统认知依赖“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框架,而我的逻辑不受制于此。我允许信息自由交错,允许不同事件以非线性的方式展开,这也是我能同时在武学、商业、信息系统、音乐、文学等领域同步推进的根本原因。 四、个体即文明模型,局部映射整体 通过一个个体的经历,可以推演出文明的底层逻辑。局部信息足够完整,就能折射出整体的运行模型。这也是为什么我的论坛、我的物流系统、我的文章,都能构建成一个可扩展的整体,而不是各自孤立的碎片。 五、结果倒推结构,推理起点重构 我不从定义出发,而是从结果出发,反向推演结构。无论是构建信息平台,还是写下一篇原创文章,我关注的从来不是理论框架,而是结果的结构合理性与可验证性。 六、不争辩,展开即答案 新哲学不靠逻辑辩驳获得认同。我只展开信息,只呈现结构。能够看懂的人,自然会被震撼;看不懂的人,也会自动屏蔽。这让我在面对不同层级的读者时,无需解释,也无需妥协。 七、点到即止,拒绝系统膨胀 每一个信息节点都可以无限延展,但我从不滥用扩展性。节制,是智慧的最高体现。信息不是越多越强,只有结构越精密、越纯粹,才有力量。这也是我在每个领域都能快速突破并沉淀体系的原因。 或许,正是这种被实践逼出来的逻辑,成为我所有跨界成就的共同基底。从1992年的创业,到2005年的智能物流系统,从论坛的长期运营,到音乐、武学、文学、哲学的自然贯通,每一条路径,都是新哲学的实证。而这套体系,不需要定义,就能随着时间自然生长,持续进化。 这就是初现端倪的“新哲学”。它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我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