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1993年的库存管理系统

文章时间: 2025-6-23 周一, 下午3:42


1993年,在创办印刷厂的第一年,我就遇到了一个让我至今难忘的问题——库存混乱。印刷行业看似简单,其实暗藏无数细节,每一种纸张都有不同的克重、尺寸、材质、用途和批次要求,而每一次印刷任务,都必须严格匹配纸张的规格和数量。当时,几乎所有同行都靠手写登记和人工盘点,仓库里一摞摞厚厚的记录本,有时上面还沾着墨迹和油污。我也尝试过手写,但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纸张种类从最初的十几种扩展到几十种,出入库频繁而复杂,账本记录根本跟不上节奏。每次找货、核数、调配,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尤其在赶工的时候,一旦找错一批纸,整条生产线都要停下来等待。最严重的一次,我们为了找一批客户指定的高克重铜版纸,整整停工了四个小时,那一刻我意识到,如果库存问题不解决,印刷厂根本不可能接更大的单子。

我开始思考如何用更高效的方式来管理库存。那时没有什么ERP系统,更没有现成的库存软件,唯一能用的工具就是微软刚推出不久的EXCEL。我对电脑并不精通,但我有逻辑结构思维。我把库存当成一套动态系统来拆解:纸张的尺寸、克重、供应商、用途、入库时间、批次号、当前库存、消耗记录,这些数据必须一一对应,形成完整的链条。于是,我一边学EXCEL公式,一边用最笨的方法逐项录入,反复测试,确保公式计算准确无误。

渐渐地,一套最早版本的库存管理系统成型了。每一种纸张都有唯一的编码,所有入库和出库数据都记录在表格中,EXCEL公式会自动计算剩余库存。当库存量低于设定阈值时,单元格会自动变色提醒。每周我会打印最新的库存表,张贴在仓库的墙上,方便现场人员随时查看。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系统 + 现场同步”,但在当时,我只是凭直觉这样做,没想到自己无意间完成了一次管理模式的创新。

这套系统的效果立竿见影。原本需要半小时才能确认一批纸的库存数量,现在只需点开表格,几秒钟就能看到结果,甚至还能根据出库趋势预测下周的用量。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减少了错误。过去仓库偶尔会出现纸张错领或多领的情况,现在完全消失了,生产效率提升得令人惊讶。

记得有一次,悉尼某政府部门派人来厂里验厂,对我们的管理体系进行审查。按照流程,我向他们演示了这套库存系统的运行,从进货登记到出库记录,再到结余统计和库存提醒,每一个环节都清清楚楚。那位官员看完后沉默了几秒,随即连连点头,称赞我们的小厂拥有“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十年的管理能力”。没过多久,我们就顺利拿下了几个政府部门的大宗印刷订单,这为我们稳定资金流、扩展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系统开发”,也没有想过这会成为日后跨界创新的起点。我只是面对现实中的混乱,逼着自己去找一个最合逻辑的解决方案。正是这种“必须解决”的心态,逼出了我的第一套结构化管理系统。这套系统不仅帮助我度过了创业初期的混乱阶段,也让我对信息结构化管理产生了深刻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套1993年自行搭建的库存管理系统,后来成为我设计全澳智能物流系统的灵感源头。2013年,我正式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物流平台,覆盖仓储、运输、清关、派送全链路,支撑了数以万计的跨境电商业务。而如果没有1993年那段在悉尼小工厂里摸索EXCEL公式的经历,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系统化思维和跨领域的逻辑整合能力。

我常常想,如果当时我跟随行业惯例,继续用手写账本、靠人工记忆管理库存,那么“第一印刷厂”也许撑不过几年,最终被市场淘汰。而正是那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创新,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信息结构化的力量,也让我明白,任何复杂的系统,都可以通过逻辑和结构被重组和优化。

今天回望,那套库存管理系统看似简单,只有几张表格和一些公式,但它背后蕴含的,却是我一生跨界探索的雏形。它让我意识到,技术从来不是目的,结构和逻辑才是核心。
 

 

 

 

 

     

 

 

Copy Right 2008 @ times.net.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