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讀西廂話鶯鶯
張風雷(江蘇省鎮江市)
舊有“《水滸》倡亂,《西廂》誨淫”一說。不知前人,何以言之?又有清人梁恭辰殊為恨之入骨,其在《勸戒錄四編》中說:“蓋《水滸傳》誨盜,《西廂記》誨淫,皆邪書之最可恨者。”呵呵。可也有人以為,《會真記》是“真真這是好文章!你(指黛玉)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俺姑且也借寶玉語言之,語見《紅樓夢》禹克坤校注,北京同心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第二十三回第347頁碼)”。(注:戲曲《西廂記》是據唐人元稹傳奇小說《會真記》改編而來。)俺翻了翻《紅樓夢》第二十三回,確是提及“西廂記”的。其標題是“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黛玉居然“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詞。”煞是有趣。
也有學者認為《西廂》,是“古今傳奇鼻祖”和“金人一代文獻”。《西廂》對青年男女的思想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董西廂和王西廂》第120頁碼,孫遜著,上海古藉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事記清代一則軼事。清餘治在《得一錄》中說:“金陵一名家子,過目成誦,年十三,博通經史。一日偷看《西廂》曲本,忘食廢寢,七日夜而陽元走。醫家雲心腎絕矣,乃死。”故事雖荒誕不經,倒也可見《西廂》之魅力之甚。
“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閒愁。”筆者以為,紅樓夢語解的甚是,世間兒女豈誰無知。閑讀西廂,俺最為情怡心動於鶯鶯一首題為《明月三五夜》的回贈詩。詩曰:“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其中特別是“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此三句詩給相戀的青年人很強的想像張力和青春期湧動的熱力,相信即便是一般的讀者朋友,也會有無限的遐想和美夢吧。誠有此之謂:“跡其眉來眼去之狀,已足使少年人蕩魂失魄,暗動春心。”(語見《董西廂和王西廂》第117頁碼,孫遜著,上海古藉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
《西廂》何來?《鶯鶯傳》是其最早角本。滾滾紅塵,渺渺蒼生,然而從古至今,亦美女如雲。唐元稹記之於《鶯鶯傳》。關於《西廂》的主人翁崔鶯鶯,小手(注:一網友)以為,一“癡心女子”也,且願寧為“毒女”,不作“怨婦”。偶也聊摘鶯鶯贈張生詩二首,雲:“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其又雲:“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此等鶯鶯啊,當無怪小手為之“激憤之語”,“溢於言表”,欲為“毒女”了。小手心境,吾輩亦可解。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