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會簡介][章程/會員][會員申請表][澳洲彩虹鸚網刊][訂閱會刊][聯絡我們]

 

閒話鎮江古井

踏雪(江蘇省鎮江市)

鎮江古井,相傳主要可分為官井、公井、私井和作坊井諸類。現在市內的有名,主要有大市口廣場,鑿於元朝的“紫金泉”,壽丘山北麓,梳兒巷中段的造于宋、元年間的“雙井”,寶蓋山、黑橋福善堂內明代的“第一神泉”以及寶蓋山中段清代光緒辛醜年間的“官井”。據老鎮江人說,原雙井路一帶也有雙井,路因之得名。現詳址已無考。名“雙井”者,除此二處之外,還有東門坡北宋時的“泮泉”,因上置兩個井欄,也名“雙井”。可見市內“雙井”之多。此亦有趣呢。

鎮江的街頭巷尾,尋常人家前庭後院中,舊時均能找到一、二口不知名的小井。據統計,到50年代,鎮江市內尚有1600多眼井。鎮江第一樓街撤遷。20046月,筆者踏訪鎮江名人柳詒徵故居,經其後人指點,在破落的故居庭院中亦發現有水井一口。名人柳詒徵故居之水井,也有保留之價值。於此,諸位可管窺一斑。除是而外,鎮江的寺院道觀廟宮中,可能古井、名井也會很多。

05年初,又隨友人踏訪茅山道觀,見一麻石古井欄。色褐紅而多小孔隙,極為古樸而素雅。推之當年代久遠。甚奇之,因時之所限,未能詳考。疑為傳說中的“許長史井”。為許長史修道之煉丹井。古井欄側有銘文,模糊難辨。銘文相傳為南朝齊梁間名士陶宏景所書,迄今為止,可能有1500多年。句曲古井據《茅山區域文化》(夏和生、張春蕾合著,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6月版)記載,尚有“葛洪井、李真人井、茅君茇樹井、福鄉井和陶真人丹井”等諸古井。但獨未提華陽麻石古井,不知何故?華陽麻石古井,據說與許長史井相仿佛,始鑿年代亦不詳。

近年來,我特別關注揚子晚報鎮江記者站王致同先生的文章。其對鎮江地方文化情有獨鐘,踏訪頗勤,筆頭亦快健,多次在國家和省市報刊雜誌上如《人民日報》、《新華日報》和《揚子晚報》等報導地方上的一些特色風物。讀之有味。丹徒東鄉石橋境內古村鎮華山中心老街古井,自必為王先生所關注。華山古井,雖始鑿年代不詳,但從其井欄酷似玉蘭花開,筆者推之當古之又古了,可能也在1000年以上。其年代之久遠當不遜句曲古井。然古村華山名播宇內並不在井名,而在其民謠《華山畿》也。此華山古井,在《鎮江古文今建築》(楊瑞彬、劉明祥合著,古吳軒出版社,199912月第1版)有載。

丹陽境內也有古名井,其最為著名者,當數丹陽城北觀音山下唐代名井“玉乳泉”。“玉乳泉”

古井欄,白玉石質,呈六角形。“玉乳泉”三字古樸、簡潔、端莊。相傳為南宋名書家陳堯所書。《鎮江古文今建築》附錄古井,雲唐人張又新《煎茶水記》中載:“飲水若按質分若干等,丹陽玉乳泉名列第四”。劉伯芻評為“天下第四泉。”南宋著名文人才子陸游《入蜀記》也有所載:“玉乳泉,名列水品,色類牛奶,甘冷熨齒。”

此外,還有丹陽老西門外明代的“永濟泉”,丹徒區高資鎮金家邊村明代的“成化井”,就不一一細說了。諸位有雅興者,不妨一考其詳。

五州山有:“龍湫井”,亦名“千尺井”。清茅元輅(1752-1828年,號三峰,丹徒人。)在其《五州山八景詩》之二有《千尺井》一詩詠千尺井,曰:“苕井千尺深,功德水所出。天光入井眉,團團印成月。上銳而下寬,塔影慿虛凸。試問青蓮花,十丈何年發?”

五州山翠岩室翠岩禪師又雲:“門對懸崖千尺井,石橋分水繞松杉。”讀之,甚趣之。

 

 

發佈/更新日期2006年05月10日 星期三

[網刊作品總目錄][作者簡介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