燊海井印象
劉久鑫(四川省華鎣市)
走進鹽都——四川省自貢市,最值得旅客參觀、瞭解的首當燊海井。
燊海井鑿成於1835年,深1001.42米,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1000米深井。至今仍保留著19世紀初的佈局和風貌,是一處典型的清代井鹽生產現場。其主要生產天然氣和黑鹵物質,原日產天然氣8500立方米和黑鹵14立方米,現日產天然氣只有1000多立方米。燊海井是中國古代鑽井工藝成熟的標誌,是世界科技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1988年1月,國務院還將其列入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急切而從容地邁進了燊海井的大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燊海井的標識或者說叫碑了,其右邊是一幅胡錦濤總書記參觀、視察燊海井時的巨幅照片,左邊是清代井鹽鑽井流程圖。聽完導遊對清代鑽井流程圖的介紹後,我們便跟隨其到了碓房,目睹了鑽頭在1000多米以下的地底裏提取鹽水的過程,也領略了古人製造天車的風采。然後參觀了大車、櫃房以及制鹽坊,同事們或做掌櫃的,或做拉車的,或做商賈的。總之,大家都在盡情地體驗古人的生活,對我來說,在這些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還是人拉大車的生活體驗。聽導遊講,古人要從1000米下的深井中提取鹽水,需要30多分鐘,而今使用機械設備,只要1分多鐘就可以完成過去半個小時的任務。這就雄辯地證明了鄧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燊海井沒有什麼宏大壯觀的場面,全然一幕古裝戲,但卻在我們的腦海裏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因為通過參觀燊海井,我們瞭解了鹽都的歷史,知道了制鹽的流程,更多的是目睹了古人鑽井1000多米的精湛技術。這是一種何等超智慧的技術呢?就是要我們站在350多層的高樓上將地面的水提到樓頂上,其實這也沒有什麼難度,簡單得用繩子一提就可完事,但是要在當時的環境下鑽出1000多米深的一口井來,也就沒有那麼容易了。這件事,儘管有導遊的詳細解釋,卻仍舊使我難以信服。
燊海井,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人民超越歷史的見證。我想,在人生的旅途中也是如此,無論是哪個方面,只要你敢於攀登,都是沒有不能超越的,猶如古人鑽出1000多米的深井一樣,首要的是超越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