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裂八首(組詩)
李志元(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副教授)
(1)監/考
開始很痛苦,一位年輕的
大學講師,在年終之前
一次,又一次地叮囑
他的學生:考試不能作弊
也不能,與隔壁教室裏
正在看一本時尚雜誌的女同事,聊天
不能,多看幾眼,眼前
緊張又緊張的漂亮女生
她們的紅暈沒有任何的修飾
後來,監考到了第四場
他想起了寫詩
在後現代的天空中,保護心靈的一種方法
原來是無聊之後的一種復蘇
與籲求
一支禿筆(詩人都這樣形容)
一個超薄的紙片(後面印著黨委書記的講話)
一堆零碎的思想(老婆在外讀博,一學期回來一次)
從樓道上來來回回的教務處巡視員
的眼皮下溜過
監考,其實不難
發了考卷你就可以
自由飛翔,開始
寫著人生各種文化品格的詩
(2)愛/情
據說,有一次視頻
看到一位脫衣舞娘
在中國的北方向我擠眉弄眼
那時,我是一個系部的民主黨派的分委
年輕有為
她為南方的某家網站
招睞街頭的食客
後來,安全部與教育部聯合整治
全國各地掃黃打非
我打開2004年7月18日
的聊天記錄
由南寧開往北京的T6專列上,我
用短信
和她相煞費苦心表達各種圖與像
我們的目的地,就是我下榻的昆侖飯店
我讓她從瀋陽或者天津
在夜色來臨之前,我們談好價錢
2004年7月21日,陽光明媚
北京街頭到處都是先進,紅色和黃色
就從我住的那家涉外賓館開始
第一天的會議,我必須參加
在人大,我和幾個無聊的同事
討論完了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文化
我擺脫了,幾個無聊的北方教授
我猴急,猴急地
一個人,打的
回到賓館 608 房間
在南方
我
有老婆,和一個活潑可愛的兒子
在南方
我
為學生講授,美學
和詩歌創作
在南方
領導,考慮
提拔,我這個年輕的從復旦剛讀博回來的博士
為科研副處長
並答應,2005年破格得正高
2004年那個暑假
學校裏都知道,我
不小心遭遇幾個員警
我因嫖妓被抓,在天安門廣場之外
北京就是牛比,罰款也要比南方昂貴
我讓老婆速匯款一萬
這事,逃不過同事
逃不過領導
全中國最關心這事
害得老婆懷疑我這半年她不在家我幹了什麼好事
正高自薦書“思想”欄,我填上了空白我不知道黨委書記會寫些什麼
那個副處的位置,也由一個留校
幹了十年的校團委書記的“本科生”
接任
(3)詞/語
搬著後現代的石頭
西西弗斯*帶著,我們走
《甲申文化宣言》*
和《周易》
從墳墓裏掏出,一點一點的
清洗
揚公*,帶著翁穎
在海南的三亞;向全中國
舉懷
《梁祝》變成海灣經濟開發區,所謂天涯的絕響
大中華的《黃河大合唱》
在北方——文化的重鎮
和他們遙相呼應
在前面
媒體還記著
有一個經濟學的教授
在五角場的一家酒樓裏
和一女子相遇,交換名片
女人的身體很美,比學生的還美
有一次,一位女博士
在南京,為了三篇“核心”
在物理實驗室裏和指導教授
做了生物實驗,一切都是為了愛情
諾貝爾獎者成了文化大師
經濟學家在學院裏得罪了大家據說最終不知去向
那個物理學教授,還將他和那個女博士的情書
發表在一家,點擊率極高的“博客”網
2004年的文化事件
讓媒體,熱鬧
南方的都市報,北京的新京報
像北京的“天上人間”*
華夏文明的子民
和南方蠻族的後裔
都喜歡上了一個詞:性
2005-1-24
*西西弗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悲劇英雄。他被眾神懲罰,把一塊石頭從山腳推到山頂
.可是,每次他還來不及將大石推上山頂,石頭又從山上滾了下來。如此反復,周而復始……
*2004年9月3日至5日,以許嘉璐、季羨林、楊振寧、任繼愈、王蒙五位的名義發起,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辦,共有72位名流參加的“2004文化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是“全球化與中國文化”。閉幕會上通過和公開發表了《甲申文化宣言》,“向海內外同胞,向國際社會表達”他們的“文化主張”。這個《宣言》有不少值得稱許的觀點。例如,對於中華文化的當今發展,它認為:“應當……反思自己的傳統文化,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文化的優長,以發展中國的文化。我們接受自由、民主、公正、人權、法治、種族平等、國家主權等價值觀。”
又如,它呼籲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各國政府“推行積極有效的文化政策:捍衛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異質文明;保護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實現公平的多種文化形態的表達與傳播;”“我們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弭隔閡、消弭誤解。”如此等等,都不失為警世良言。但是,《宣言》有些主要觀點是值得懷疑的或經不起推敲的;而這些觀點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關係重大,因而需要引起人們關注。許多學者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點:(一)在文化領域,政府有權做什麼?(二)在全球化大潮中中國文化的出路何在?(三)吹噓“東方品格”救世是否合適?
*指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
*北京最有名的夜總會是“天上人間”,也提供“跪式服務”的夜總會。“天上人間”的小姐素質高,僅僅坐台一個小時就收你三、五百,如果包房最摳門的不出幾千人民幣休想離開這裏。在這裏消閒是北京一種身份的象徵;二來,“天上人間”揮霍的多為港澳、臺灣財主,或中國各地的超級富豪,這裏也是他們洽談、聯絡的地點。
(4)《古代文學(三)》
——或者在場
幾個漂亮女生
說老師能不能提前透露試卷
元曲太難
從關漢聊到《西廂記》和《趙氏孤兒》
中國還有六月飛雪的《竇娥冤》
要提洩露試卷,我想起
地理系的某個教員
與女教務處長曾經公開做愛
地板上鋪滿全校學生期考後送來的各科卷子
後來,這位青年才俊
又愛上了一個自己的一個女學生
每次帶著她,應酬
直到,期考來臨
女生,說時間太少,考試太難
能不能提前拆卷
處長外出開會
男人和女人
還在那間處長的辦公室
繼續偷情,或者說是愛情
最後,用卷子
包裹好好安全套套
她每天的時間交給了虛榮或者精明
但考試的分數,太高
或者因為自鳴得意得罪了寢室裏和她一樣
嘰嘰喳喳的時尚女生
系裏正兒八經地組成“調查委員會”
讓大家檢舉,要去認真又認真地查
她的課堂筆記,她的他的後面
大家都明白,他和處長,穿一條褲子
在考試動員會的主席臺上
常常,眉目傳情
事情結果:女生被留校察看
男教員,調到成人教育學院
做院長
中國,就是這樣
那幾年,成人教育是塊金
不像,卓別林的《淘金記》*
還有陰差陽錯愛情出現
中國,要更務實
後來,一次陪聊
他碰到了穿著便衣在網路上
衝浪的省組織部長
他們公開談情說愛,交流經驗
沒多久,晉升為省城的大人
學校無人不驚,還有相似的妒忌
後來,又傳來他成為宣講團的團長
出了幾次國:米國,菜國
還有餓死你比呀
2005-1-25
*卓別林本人最鍾愛的作品,也是他最有趣的作品之一,在電影史上,堪稱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喜劇。本片的故事情節取材自唐納爾派幕的短篇小說,但由卓別林加入了很多想像力豐富而且喜劇效果出色的素材,像經典的“煮食皮靴”場面,以及“小包面舞”、“帶狗跳舞”、“別人打架而槍總對著自己”,“懸崖木屋險象橫生”等,都成為後世參考模仿的對象。在影片的風格上,本片將滑稽敘事、悲劇色彩、抒情韻味三者作巧妙的平衡結合,使它成為卓別林電影作品代表作。影片具有鮮明的社會批判色彩。
(5)與女同事一起監考
女同事,不像塊
石頭,她和我
在一遍,又一遍地
翻看學生的抽屜
學生說:
誰在作弊!?
女同事,不醜
學生卻在,一遍遍地讀——她
我想起,Dead Poets’ Society
譯名:《死亡詩社》*中的那個
讓學生稱作船長的——基汀
教著,學生,怎樣敢站在課桌
一遍遍地撕著教材
而今,我呆頭木雞
看著,學生在掏空腦袋
寫著,兩天前:點的題
和圈劃好的答案
後來,我寫了一篇隨筆
發表在《當代生活報》
城市副刊的“小辣椒”裏
提起那個電影裏的gentleman
大概,沒有人關心
因為,發表的文章最後
被刪去了幾句:
“來吧,孩子們
我們撕書吧” *
*這部影片是Peter Weir
的上乘之作,曾得到四項學院獎的題名,並且贏得了最佳電影原創劇本獎。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裏,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John
Keating
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裏,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影片主要講了一群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
*為該片基汀為了鼓勵學生不受先前的教育體制而對學生講的話。在基汀的世界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他是現實世界裏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裏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船長?),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裏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裏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裏,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
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6)四/六級
四級,或者六級
在中國盛行,就像法國的“五月風暴”
大街上都是摹仿和革命
第一次和學生一起
反思,我們的思想
正在被語言異化
學生群聲響應:
是啊,四六級
誰能救救孩子!?
我說,英語不能不學
“欲制其夷必先利其器”
中國和西方對話:
English,可以——讓——我們
攢足美元,進跨國公司
或者考GRE,出國,泡洋妞
我說,英語不是語言
語言是西方的解構
上街,我們在天安門前
揮淚送別——楚霸王——項羽
四六級啊,四六級
學生尊你為神、自由
和人生的象徵
就連,他們和我說話
潛意識中也將你,和他們冬天的雪衣
一起收藏
還不提,那次次泄題
一個,又一個
在長眠燈自修室裏
挑燈夜戰的刻苦女生 在我眼前的
淚眼盈盈
愛玩“封神榜”的男生
在論壇上,詛咒
據說,還有,朱魯子*寫過一本書
和《人民日報》,將用整版面的篇幅
在年關之前,向你討債
而你卻說:
“沒有四六級英語標準試卷
大學英語無法進行。”
乾淨俐落,擲地有聲
*公共知識份子,一個著名網路思想者。
(7)標/准
德里達,扛著“延異”*
和中國的周星星
在巴黎的街頭,扔著傳單
有人因此,在“五月風暴*”中倒下
也有人,拿著,汽水手槍
射傷自己
有人說,漢唐文化是中心
——中國,世界的中心
就像米國紐約上空飄著的“女神”像
全世界信奉著一種教義
——自由
耶魯的“四人幫”*
和保爾•德曼*——開著“後現代”的玩笑
標,或者准
在中國或者在西方
就像上帝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2005-1-28
*解構主義提出了“延異說”(德里達),“延異”是“差異的本源或生產,差異之間的差異,差異的遊戲”。“延異既沒有存在也沒有本質。它不屬於存在、在場或不在場的範疇”。因此,延異不是一個詞,也不是一個概念,“它不是一種存在-在場,無論人把它描述得多麼優越,多麼獨特,多麼重要,或者多麼超驗。延異什麼也不支配,什麼也不統治,無論如何地都不炫示任何權威。它不以大寫字母來標示自身。不僅沒有延異的領地,而且延異還是任何一個領地的顛覆。”與“延異”相同的,還有“增補”、“播撒”、“痕跡”等屬於德里達式的解構概念。解構的過程實際上就“解-建-構”的過程,所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都是統一於“延異”之中。德里達還反復地強調,應該將“語言”看作“書寫”,言說的語詞是業已中斷的符號,在本體論不可歸的路上,被失去意義的語詞本身並不作為單個的語詞存在,而是將由語詞構成的文本看作一個“差異的系統”。
*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爆發,那是法國歷史上的一個傳奇時刻。在那一時刻,婦女得到了解放,性行為變得空前自由與隨便,工人的工作環境變得更符合人性……正是在那一時刻,利奧塔和他那些不肯屈就于“後現代”名下的同事們決定不再緊隨他們前輩的足跡、不再卷人同樣日復一日的“學院政治”體制之中;正是在那一時刻,利奧塔們親身經歷了“學院政治”體制就在他們腳下崩潰的體驗,他們原本將註定要在學術體制內憑藉他們學術上的成功進行簡單的再生產,而學術上的成功無疑會把他們領到體制內的統治地位,然而,“五月風暴”將他們領向了反體制的道路。儘管在形成後現代主義思潮過程裏舉足輕重的思想家中,只有利奧塔坦承自己是“後現代主義者”,但所有那些人,甚至是後現代主義最積極的批判者哈貝馬斯,也無法否認“五月風暴”在他們心路歷程中烙下的深深的印跡。
*所謂“耶魯學派”,指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在美國耶魯大學任教並活躍在文學批評領域的幾個有影響的教授,包括保爾•德曼、哈洛德•布羅姆(Harold
Bloom)、傑夫裏•哈特曼和希利斯•米勒。曾經有人把耶魯大學上述4個最有名氣的批評家稱為“闡釋學黑手黨”(Hermeneutical
Mafia)。這種提法一方面說明了這些批評家在當時美國文壇上的巨大影響,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他們不僅不為公眾所歡迎,而且從一開始就遭到了敵視與誤解。隨後,弗蘭克•蘭特裏夏(Frank
Lentricchia)又嘲諷說,如果確實有一個黑手黨,那麼就應該有一個教父,這個教父可能是保爾•德曼。因為,在這個後來又被稱為“耶魯四人幫”的批評家們當中,德曼是公認的帶頭人,其他3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響。這個所謂的“學派”其實並不是什麼“學派”,而僅僅是文人之間誹謗和攻擊的靶子而已。那麼,究竟是否應該把德曼劃歸“耶魯學派”,也是美國文壇上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
*保爾•德曼(Paul de
Man)是當代美國最重要的文學理論家之一。他曾經被認為是第一個明確地把理論觀念引入文學批評的人,是美國文學批評思想史上的關鍵人物,而且在未來的文學批評論爭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8)大學講師
他,在後現代的挽歌中
吟誦陶潛的《歸園田居》
每天一首歌:天堂或者神奇的九寨
有時 ,一個人
到夜裏睡不著覺
就在被窩裏算帳,一筆一筆的稿費加
或者是年前超額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量
不知不覺,入睡
在課堂上,他口無遮言
嚇怕了一些,曾經情有好感的女生
錢,性和不同的欲望
和美學、詩一樣的存在
福柯和德里達
和人生
是一把他手中的解剖刀
割傷自己,和別人
有人為他,介紹
一個財政廳裏的女友
每天,有著各種應酬
他說,太有壓力
有人向他,推薦
在國外剛回到外國語學院的“海龜”
他說,太有壓力
有人說戀愛,可以
從女學生中培養
成本低廉,價格合理
他說,大學不是“養雞場”
他,每天學外語
自己做飯,網聊
讀書,和不斷生產文字
他每天
像傍晚散步的康得
準時,一個人
在相思湖畔
吹著孤獨的薩克斯:《回家》
2005-1-28